北饺子南汤圆,同样是过年,为啥南方北方吃的不一样?
2021-02-11 09:54

 每到重大节日,饺子总是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不过,在我国南方,汤圆却常常代替了饺子的地位,是人们逢年过节的首选美食。无论是冬至还是春节,“北吃饺子、南吃汤圆”的习俗都非常流行。那么,为什么逢年过节要吃这两种食物呢?为什么南北方的习惯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图片

先从饺子说起。饺子的历史远远长于汤圆,是汉代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当时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的保暖条件又不好,很容易生冻疮。张仲景就发明了一种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温补食材的食物,用以滋补阳气,助人御寒。后来,这种食物慢慢流传开来,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曾被叫做“馄饨”“扁食”“角子”等,到清代才正式被确定为“饺子”。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饺子的吃法和现在的馄饨、汤饺差不多,都是在汤里不盛出来,连饺子带汤一起吃。至于将饺子捞在盘子里单独食用的吃法,要到唐朝才会出现。

图片

在新年吃饺子的习俗,最早在明代已有记载。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正月初一要起个大早,吃“水点心”,也就是饺子。有些人包饺子时,还会“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在部分饺子里包上钱,为新年讨个好彩头。直到今天,这种习俗仍然很流行。不过,这时吃饺子的时间是大年初一,年三十吃饺子的习俗是清朝诞生的。这时因为,新年与旧年在子时相交,而“饺子”谐音“交子”,吃饺子就多了几分辞旧迎新的味道。不但如此,从初一到初五都要吃饺子:《清稗类钞》记载:“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图片

而汤圆的起源,则是在宋朝的宁波,最初叫做“浮元子”。这种食物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外皮,下锅煮熟后食用。因为在锅里浮浮沉沉的样子,所以有了“浮元子”的名称,后来又叫“汤团”“汤丸”“汤圆”等。可以看出,汤圆的做法、吃法,从一开始就和今天高度类似了。新年是团团圆圆的节日,“汤团”“汤圆”本身就包含了“团团圆圆”的寓意,“圆”又与“元”同音,也被看作“元宝”的象征,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财源滚滚,自然就成了人们过年时爱吃的美食。也有一些地方的汤圆不包馅料,因为想要讲究“实实在在”“真心实意”。

图片

饺子与汤圆的南北差异,本质上是由它们的原料决定的。饺子皮的原料是小麦粉,多产于北方;汤圆皮的原料则是糯米粉,糯米是一种稻米,产于南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北不同的习俗。

此外,在古代,精面和糯米都是很奢侈的食物,一般人家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舍得吃一顿饺子、汤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上来了,饺子、汤圆也不再显得那样特殊,不过在特定的日子吃这两种食物的习俗,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

读者朋友们,你们过年打算吃饺子还是汤圆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