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三人组”刚返程,“太空出差六人组”已经安排上了!
2022-04-16 21:46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太空“出差”长达半年的“感觉良好三人组”顺利回到地球。他们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间的新纪录,也预示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组装新阶段的开启。专家告诉记者,今年是我国的航天大年,“问天”“梦天”实验舱即将发射升空,未来,中国空间站将用百吨级的最大结构,迎接全新出发的“太空出差六人组”。

图片

图源新华社

 

【回顾:在轨183天,“感觉良好三人组”都做了些啥?】

两次出舱,中国女性航天员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

2021年11月 7日,航天员翟志刚 、航天员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他们在太空中报告的“感觉良好”也让“感觉良好三人组”由此得名。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二十多项太空实验,并进行对接测试

在轨六个月,“感觉良好三人组”还进行了二十多项太空实验,并进行了空间站组合的对接测试。2022年1月6日,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1月8日,乘组圆满完成手控遥操作“天舟二号”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这试验初步检验了利用机械臂操作空间站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累了经验,并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间协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

首次太空过年,并参与了春晚“云直播”

2022年1月31日,农历除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遥远的太空专门发来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祝福。拿着对联的指令长翟志刚说:“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着喜庆服装的王亚平祝全国小朋友们“生龙活虎、茁壮成长”,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福虎生旺、繁荣富强”。叶光富手持“福”字祝愿全国人民“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两次太空课堂,冰墩墩当上了“助教”

2021年12月9日和2022年3月23日,“感觉良好三人组”在太空舱里为广大学生开设了两次天宫课堂,一共做了8个实验。首次天宫课堂授课项目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及天地互动交流。第二次“天宫课堂”里,航天员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还有天地互动环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也亮相“天宫课堂”,当起了“助教”。

【返程:归心似箭,首度启用快速返回技术】

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技术提高返回效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项目技术副经理邵立民介绍,为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了快速返回模式。通过对飞行任务进行合理地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原先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返回时间由17个小时缩短至约7.5个小时。

“在返回程序上,神舟十三号需要经历组合体分离、返回前轨道维持和测定、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再入大气层等步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闻新教授告诉记者,从飞船真正脱离空间站,到最终返回地面,时长约 28 小时。地面科研人员通过优化返回流程,将原来的串行工作并行开展,来缩短航天员在神舟飞船返回舱内的等待时间,更好的提高返回的效率。

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俄罗斯航天员曾将这一返回程序的耗时压缩在了三小时。今后,神舟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不是会越来越短?并不是。专家介绍,返回时载人飞船绕着地球飞行的圈次需要兼顾时间段和完成任务这两个目标,如果返回时间太短,万一出现异常情况,可能会来不及处置,反而会导致等待时间更长。因此,目前的5圈是折中考虑,未来还可能减少圈数。

图片

图源新华社

 

穿过“黑障路段”,返回舱成功实现直立降落

和神十二乘组返回时一样,神十三在返回时,依然经历了“黑障路段”。闻新教授告诉记者,返回舱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进入大气层的。经过大气层时, “黑障”路程不在地面测控中心“视线中”,无法和地面进行通讯,大约持续六分钟。其实“黑障”的原理很简单——返回时,航天器跟大气会产生剧烈的摩擦,摩擦时的燃烧过程会将舱体表面的物质变为一种等离子态。由于电磁波信号无法穿透这种等离子态物质,也就导致了失联,就像“黑色的屏障”一样。

在16日的返回过程中,神十三乘组的三名航天员成功克服了黑障路段带来的不适,依然“感觉良好”,这无疑是让全国人民最为安心的一句“报平安”。据了解,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究“黑障”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一段路程约为六分钟,克服了“危险六分钟”,返回舱的回归便再无忧虑。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舱落人到,为什么航天员不马上出舱?

收看了神十三返回直播的读者应该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时间点,从返回舱成功着陆到航天员出舱,持续的时间大约为40分钟。东风着陆场的强大的搜救团队已经能够做到几乎是“舱落人到”,为什么没有立刻将航天员“拉”出舱来?

“返回舱进入到大气层时候,由于速度很快,与大气层摩擦产生很高的温度,所以着陆后,航天员不能马上出舱。”闻新教授介绍,不仅是因为温度高,科研人员还要在航天员出舱前,完成返回舱的状态检查、舱内的微生物测试、航天员的初步身体检查等一系列流程,因此耗时较长。

航天员出舱后,立刻被蓝色保温材料包裹,这样的操作也有讲究。“有个通俗的说法,五脏六腑的‘归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闻新教授解释,较长时间在无重力的太空中生活,航天员渐渐适应了失重环境。失重会让航天员产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以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为例,当联盟号飞船像流星一样从太空返回地球时,航天员们觉得身体特别沉重,很难自行移动他们的胳膊和腿,严重时还会因为血液的重新分配而导致头晕眼花,甚至导致他们无法自己从舱里走出来。救援人员在地面上帮助他们打开太空舱,将航天员从安全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毯子把他们包裹起来,就好像是刚出生的婴儿那般,把他们带回外面的世界。

【接力:“太空出差六人组”即将“出道”】

今年即将发射两个实验舱,迎接太空出差六人组

神十二乘组和神十三乘组都是三人,未来,空间站里会不会迎来更多的航天员?那是一定的,甚至还有科研工作者也在为进入空间站做着准备。科研工作者依然遵循着“粮草先行”的原则,会在今年年底前给中国空间站“扩容”,向空间站发射“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这样,除了核心舱内的三张床位,实验舱里还会增加三张,中国空间站便拥有了可供六人在轨的“硬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按照空间站建成规划,一共要进行11次发射。其中,神十四和神十五乘组共计6名航天员要在天上交替10天。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三室两厅还带“储藏室”,空间站将迎来百吨级最大结构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今年,我们或将会看到的天宫空间站最大构型:天和一号核心舱+问天号实验舱+梦天号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规模近百吨级。

这么重的“庞然大物”在太空中飞行,为啥不会掉下来?“在失重的太空中,影响飞行高度的因素是飞行速度,空间站的自重对于飞行高度的影响非常小。”闻新教授打了个比方,在太空中飞行的空间站,就像一搜在海水中漂浮的“船”,“太空中的天体,都按照天体运动规律在转动,不会停止,也不会加速,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也没有‘发动机’。因此,空间站只需要维持飞行速度,一圈一圈绕着地球转,‘掉下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

【展望:空间站里能“种菜”,未来是不是还能养小宠物?】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实现的大踏步的跨越,跟随航天员上天的物件也从乒乓球等小物件,逐渐发展为种子等植物个体。“其实从神舟一号开始,航天器就在陆陆续续带着各类种子上天,进行太空实验。”闻新透露,未来,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食物,有望“自产”。“目前,带上太空的植物种子,多半是用来进行太空实验的。这些实验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作物在太空中良好生长。航天员长期在空间站里生活,需要新鲜蔬菜补给。将来他们吃的菜,都可以自己种。”

“种菜”未来有望实现,那小动物是否也能上天?有网友设想,空间站里要是有一只穿着动物版宇航服的“太空猫”慵懒地闲庭信步,估计会让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增添不少乐趣。“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是,小动物到了太空里,连方向都找不到。”闻新告诉记者,带着动物上太空的生命科学实验,科研人员一直都在进行着努力。“比如,蜜蜂、果蝇等会飞的动物,还有哺乳动物,甚至还有蜘蛛。但结果是,会飞的小虫们会在太空中乱飞,小动物不会吃奶,至于蜘蛛,结网的能力在太空中几乎丧失。”闻新表示,生命科学实验也在中国航天科研工作者的计划内,未来,会在太空中陆续开展。

【快问快答】

Q:下个月即将发射天舟四号,为什么发射这么密集?

A: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有能力确保、支撑这样密集频繁的发射工作。另一方面,考虑到空间站寿命有限——大约10年左右,需要尽快完成空间站前期的组装和装修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将空间站调整到可供开展科学实验工作的、全功率、满负荷的工作状态。

Q:航天员回来会不会“红码”?

A:“不知道太空里有没有绿码”虽然是戏言,但“太空人”回到地球的确需要隔离。长时间的太空生活会造成航天员骨质流失,即常说的骨质疏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迎接航天员,都是从舱里抬出来的。这一次我国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呆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长,所以他们回来后的适应过程相应也会更长一些。

Q:据说航天员的随身物品里还有枪?

A:这还真的有。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上升二号”,在完成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后执行返回任务时,因为遥控装置失灵,在太空多飞了一圈,最终导致降落地点出现了严重的偏离,降落到了乌拉尔山脉中的彼尔姆地区。好在航天员带了手枪,才足以自卫,对抗了深夜山林里嚎叫的狼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