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AI的江苏|世界地球日,看江苏如何“碳”路“新”经济
2024-04-23 16:17

 四月江苏,“绿意”盎然。黄海之畔,一座座“风车”随风转动,一排排光伏电板熠熠生辉,绿能澎湃;太湖之滨,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内,“双碳大脑”飞速运转,实时感知碳排放……江苏不断逐“绿”而进,绘就“向绿求新”美丽画卷。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我们一起以AI为眼,看江苏如何“碳”路“新”经济,让绿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看,AI眼中的“碳”路“新”经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御风追光逐绿,江苏各地抢跑“低碳赛道”

远处,一座座白色风车迎风转动;近处,一排排光伏面板面朝太阳。同时,面板下鲻鱼、白虾、梭子蟹在水里游来游去。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位于江苏盐城东台市,“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总占地面积约为2600亩,是东台在全国首创的“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

图片
东台沿海“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

“风光渔”的产业模式,暗藏玄机。每当一阵海风吹过,1.5兆瓦的风机转上几圈就够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量。下方的“追光者”光伏面板45度角仰望天空,最大限度地拥抱阳光。32万块电池板一年可发电约1亿千瓦时,能满足7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脚下,成片的鱼塘将风机、光伏面板下的空隙填满,新鲜海味“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不仅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低碳减排。东台沿海“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6万吨、二氧化硫约500吨。

向海发展,绿色赋能。以“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盐城充分利用滩涂与海洋风光的自然禀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正猛。2023年,盐城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设区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低(零)碳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布局。

在苏州工业园区,碳减排量的认证、碳普惠体系是建设零碳产业园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2022年,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交易体系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用。

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苏州工业园区围绕碳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建立起一套区域级的市场化碳减排交易体系,为碳减排供需双方架起桥梁。同时,碳普惠体系实现电收益和碳收益的叠加,园区里的企业每年大概增加数十万元的收入,更有动力在更多公共建筑领域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双碳”目标落地贡献力量。截至2023年10月,苏州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注册用户64户,审定核发基于光伏数据的减排量超33717吨,在途交易碳减排规模超2万吨。

零碳场景,科技赋能下不断“解锁”

低能耗建筑标准,碳排放为零或接近零,垃圾能够实现自我循环……在江苏,这样的零碳社区正在从想象照进现实。

无锡市蠡湖快速路高架旁,一片郁郁葱葱的“空中花园”映入眼帘,这是无锡雪浪街道绿地天空树小区的屋顶平台。小区内,屋顶和自行车停车棚顶安装了太阳能面板,年发电2.5万千瓦时。同时,园林绿化废弃物部分经过破碎、二次破碎陈化后形成园林基质,部分通过破碎制成生物质燃料。

图片
无锡雪浪街道绿地天空树小区

2023年,无锡市全面启动零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选取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社区,分类实施绿色降碳技术,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的城市功能单元,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在北边,盐城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亦埋下“绿色种子”。零碳社区、零碳长廊落地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园区内,30米长、双车头的“零碳公交”科技范十足。远景大道两侧,风光互补路灯正迎风旋转。每个路灯上都装有太阳能电池方阵和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可存储到蓄电池组中。射阳港零碳社区总投资5亿元,是产业园生活配套服务区,建成后可容纳专家人才、产业工人3000人入住,光伏车棚、光伏座椅、风光路灯……低碳生活在这里展露现实模样。

图片
盐城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零碳产业研究院

向“新”逐“绿”,“碳”寻新质引擎

放眼全省,江苏各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南京利用产学研融合发展优势助力传统重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无锡通过抢抓“无废城市”建设重大机遇,彰显绿色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常州聚焦科技创新、注重集群发展,成功晋级“新能源之都”;苏州依靠本地资源禀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盐城以保护生态家底优先,大力发展风光电等绿色能源产业……建设美丽江苏先行区的生动实践,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强劲动力和显著效果。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未来,江苏进一步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碳交易市场管理,积极投身全国绿色技术市场建设和交易,江苏经济的“含绿量”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亦丹 文/AIGC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