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丨飞起的春运,“慢火车”为啥成风景
2025-01-24 17:00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年关将近,外地务工人员归心似箭,大家大包小包,恨不能坐上最快的高铁等交通工具回家与亲人团聚。近日,2025年全国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村火车上的村T村晚”启动仪式在5640次“慢火车”上举行,引起网友的关注。

在贵州,5640/39次列车穿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开行28年来,为沿途十多个小站附近的10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村民提供了便宜、便捷的出行方式;在北京,6419次列车从通州西站鸣笛启程,带着市民奔赴河北赶大集;在新疆,7557次“慢火车”既是沿途学生的“校车”,也是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班车”……“慢火车”承载的是温情,久经岁月,依然光芒不减。

什么是“慢火车”?“慢火车”指铁路部门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开行的票价低、站站停的具有公益属性的非盈利旅客列车。

在一列列“慢火车”上,绿色的车厢皮,熟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扑面而来。我们可以看到老乡从自家果园里现摘的苹果,从地里刚割的韭菜和小葱,还有养了几年的家禽、手作的非遗制品。车厢之间,总能听到不同口音的方言对话的声音,随着列车的前进、乘客的上下车,小小的空间内充满欢声笑语,似乎提前奏响热闹的春节序曲。

在高铁路网日益发达、加密成型的今天,人们追求更快、更安全、更安静的乘车体验。有人也行会好奇:“慢火车”是否还有存在必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数据显示,我国仍保留了81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0余个省区市。

“慢火车”见证了历史发展,自然有它的时代意义。也许它的乘坐感受不如现代高铁先进,但数十年来,“慢火车”开进边远地区,将大山里的人带往更大的世界学习工作,将“远在深巷无人知”的农特产品带到大众面前,早已成为一扇“窗口”,为火车沿线地区发展经济带去了助力。岁月深处,乘坐“慢火车”出行,驶过崇山峻岭、穿山而行、饱览祖国大地美景的画面,也成为人们脑海中美好的记忆。

其实,为跟上时代发展脚步,很多“慢火车”也在不断升级改造,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增设空调设备,乘客夏可纳凉,冬可取暖。一些地区还巧妙融合“慢火车”与旅游元素,把“慢火车”开成了乡村旅游的“特别专线”,为地方经济与沿线居民增收注入活力。

以“慢”情怀带动经济发展的“快”速度,相信未来,“慢火车”将一如既往,带着乡亲们驶往日子红火的前方!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