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推出30项“惠企服务包”:降低成本、减少处罚、扶持新业态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3-18 10:43

南京兼具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物流枢纽,兼备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良好、市场需求旺盛。

开年以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深入企业收集整理各类意见诉求近100条。为更好地惠企便民,通过“用户思维”“企业视角”,推出包含6大方面,30项举措的“服务包”,涵盖政策供给、行政审批、市场建设、法治保障等多个方面。

据悉,南京全市1.25万家交通服务企业2024年贡献服务业增加值833.8亿元,同比增长11%。这些企业,既有扎根金陵数十年的传统运输龙头,也有蓬勃生长的网络货运新锐,更有低空飞行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量,共同构成了南京经济跃升的“底盘支撑”。

加强综合施策,助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

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公铁水联运”,支持企业扩大港口集装箱重箱发送量、增加滚装汽车吞吐量,在市内新设公共还箱点,或购买自备箱用于集装箱运输或租赁。

加大港航产业发展支持。鼓励航运企业常态化应用集、件一体多用途海轮,推广外贸集装箱及重要设备出口、重要原材料进口一体化的“双重”运输模式,降低原材料及成品运输成本。推进化肥、铜精矿、粮食等优势货种“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缩短船舶在港时间。

加强企业金融服务保障。推动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指导企业用好“信易贷”“信易保”“交运贷”等融资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车辆、船舶过路、过桥、过闸等通行费优惠减免政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

推动网络道路货运向优发展。研究促进网络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平台企业领跑全国,扩大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代开增值税发票试点范围,促进网络货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培育网络水路货运平台企业。开展网络平台水路货运试点,推动水路运输服务数据共享,优化船舶登记和船舶营运证管理,支持平台企业联动发展。引导货主单位、中小微水路运输企业加快业务在线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

支持低空飞行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低空公共航路网,推进市域内重点组团全面覆盖、都市圈城市间有效衔接。鼓励企业发展联程接驳、市内通勤、城际飞行等低空交通新业态。推进低空产业基金落地,培育低空经济链主企业,为全市低空经济腾飞积蓄动能。

加快行政审批速度,简化服务流程

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高质量推进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办运输企业、大件运输、涉路施工“一件事”等重点事项,积极探索自定“一件事”项目,推动“低空飞行”“航道许可”等更多“一件事”场景应用。

全面推广电子证照通行通用。强化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共享,提升电子证照归集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实现交通运输类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等证照电子化、制证率、归集率和激活率达到100%。实现普货车辆年审类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申请办理、换证等业务自动提醒,普货类电子证照服务网办率不低于80%。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推动“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进道路运输企业年审“智能审、一键办”、道路普货运输企业全生命周期证照“网上办”、货运车辆年审“自动办”等更多便民利企服务举措。

突出市场容新,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严格规范涉企检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杜绝随意检查,建立完善“无计划不检查、无事件不检查”工作机制。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开展“提醒式”“说理式”执法,动态优化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开展联合执法、整合重合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规范和监督行政罚款的设定与实施,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等执法模式。

提升信用服务水平。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强化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建立轻微失信预警机制,利用“互联网+”把握事前事中关键节点,推动监管端口前移。推广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提醒函“两书同达”,1个工作日内完成信用修复初审。

加大开放能级,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国际货运航线建设。鼓励企业发展国际货运航线,培育直航进出港航班量,支持培育出港载货量和进港载货量。鼓励企业发展生鲜产品国际包机航线,支持航空运输企业、包机代理人组织直航进境临时包机货运季节性水果、海鲜产品。鼓励国际航空货代企业,通过禄口机场国际客运航线培育载运货物及邮件出境的货运量。

助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优化中欧国际班列开行布局,推动“班列+保税”“班列+跨境电商”“班列+冷链”等业务发展,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畅通内外贸“双循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笪越

校对 石伟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