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开放创新强磁场吸引全球资本布局‌
来源:苏州日报
2025-04-18 13:15

 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以活跃的科技创新、雄厚的产业基础、温馨的营商环境、宜居的城市品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企业和人才在此扎根。

16日,在“苏·新机遇 行·见未来 外资金融机构苏州行”活动中,汇丰、渣打、东亚等外资金融机构代表纷纷点赞苏州,盛赞苏州“外商投资强磁场”的独特魅力,吸引全球资本深度布局。

外资机构的“苏州共识”

开放底色与产业经济韧性

“苏州是一座非常美好的城市,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是外商投资的‘强磁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王海宏一语道出诸多外资金融机构扎根苏州、布局苏州的深层次原因。

据苏州金融监管分局数据,苏州已有外资银行主体21家,占全省总数的70%,下设营业网点41个,20家外资和港澳台资银行分行的一半是全省唯一分行。外资保险公司28家,占全省总数77.78%,其中外资人身险公司19家,占全省79.17%;外资财险公司9家,占全省75%。

图片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王海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通人和、产业成熟”是苏州的核心优势。苏报融媒记者 冯佳/摄

作为首批落户的外资银行之一,汇丰银行在苏州的分支机构可追溯到1997年。近30年来,汇丰银行与苏州同频共振,深度参与苏州经济发展,已成为苏州网点最多的外资银行。王海宏表示,苏州的核心优势在于“政通人和、产业成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丰富的招商经验及政策稳定性,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扎根的安全感”。

渣打银行苏州分行成立于2005年,在20年的发展中,见证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硕果。“苏州是一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它拥有美妙、丰富、传统的中国文化遗产,也是我见过发展最快、最具创新性的城市之一。最近拜访了这里的一些客户,让我亲眼见证某些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华东区总裁、上海分行行长杨传东介绍,充满韧性与活力的经济发展特征,让苏州的发展潜力巨大。

东亚银行(中国)行长毕明强认为,苏州“雄厚产业基础+完善创新生态+优良营商环境”的叠加优势,为外资机构提供了“内联外通”的战略支点。

外资机构的“苏州故事”

从金融创新到全球化服务

外资金融机构的“苏州故事”表明:它们既是见证者,又是深度参与者。

“中国市场始终是汇丰银行的全球发展重点之一。”王海宏介绍,汇丰银行目前在5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覆盖率达75%,为企业提供战略设计、业务咨询、项目融资、汇率风险管控、现金管理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可为苏州企业“走出去”提供最强助力。

图片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华东区总裁、上海分行行长杨传东认为,充满韧性与活力的经济发展特征,让苏州的发展潜力巨大。 苏报融媒记者 冯佳/摄

渣打银行苏州分行以创新突围,2023年实现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约30%,获“渣打中国最佳核心分行奖”。作为江苏自贸区首家推出跨境人民币现金池服务的外资银行,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为超过20家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信贷。同时,利用其国际银行的全球网络,将人才吸引到苏州,提供各种个人金融产品和便利服务。该行零售业务两年翻番。

东亚银行则发挥全球化风控与产品优势,助力企业开拓多元市场,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外资机构的“苏州信心”

推动落地更多优质项目

展望未来,外资金融机构看好苏州,对苏州的投资信心持续升温。

汇丰银行将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履行社会责任,聚焦绿色金融,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支持中资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人民币服务,助力熊猫债市场和跨境理财通市场发展,还将探索通过科创金融支持新经济产业的发展;通过专项支持计划提升对苏州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质效。

渣打银行将继续发挥“超级连接器”作用,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网络,进一步深化与政府的合作,继续为苏州企业和个人客户“走出去”和“引进来”作出贡献。

东亚银行将深化与苏州政府及各类企业的合作,打造从本地联通国内外市场的贸易、跨境并购管理、业态创新等多维度金融服务生态,为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苏州,为支持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开放创新高地,苏州正以外资眼中的“强磁场”效应,书写着双向开放的新篇章。随着更多外资金融机构的深耕细作,这座城市的全球化金融生态将进一步激活,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苏报记者 冯佳)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