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扬州早茶、打卡千年运河……记者团在扬州探寻文旅赋能经济发展的密码|长三角遇上大湾区
来源:荔枝新闻
2025-04-24 13:27

 扬州园林内品尝早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感受千年文脉、打卡“最美渔村”揭秘致富密码……4月23日,由江苏省委网信办和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荔枝新闻中心组织发起的“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体新闻行动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扬州,体悟水韵江苏的魅力,感受文旅融合的发展与变化。

包打天下 炒遍全球

扬州早茶经济挺进大湾区

图片

来扬州感受水韵江苏,那就一定少不了体验一下“皮包水”的早茶文化。上午采访团来到冶春御马头店,品尝地道的扬州早茶。“乾隆吃过”的五丁包、“翡翠”烧麦、“贾母最爱”的如意锁片……精美的早茶配上园林胜境,让来自广东的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张晋大呼“太精致!”“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鲜美的蟹黄汤包也让香港橙新闻编辑唐小茜用粤语大赞“猴赛雷!”

图片

当扬州早茶碰上粤式早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记者们现场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冶春在坚守经典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将粤式早茶的精髓进行巧妙融入,开创了“咖啡+早茶”“冰激凌+早茶”等跨界组合。此外,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总厨师长赵均透露,未来大湾区的朋友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正宗的扬州早茶:“我们去年3月在深圳开了第一家门店,计划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在澳门、香港开设第二家、第三家门店。”

文旅融合 科技赋能

历史名城打造运河文化金名片

 

图片

来到扬州,怎能不体验一下世界运河之都的魅力。站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历史之船上,通过声光电技术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千百年来,运河四季交替的繁盛时光。大家憧憬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了最具像的表达。

图片

同样来自运河城市的中国蓝新闻记者陈颖在体验完“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后赞不绝口:“大家都知道杭州和扬州是两座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作为古老的城市他们又都焕发了新的生机。在这里,通过声光电的运用我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到了2500年前大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风貌。”

图片

在传承中加强保护,让创新与发展同步,澳门日报记者铁怡点赞扬州文旅产业发展。“作为来自大湾区的记者,我也希望通过这次的采访报道,为传播扬州文化、运河文化打开一扇窗,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图片

文化的交融让运河在波光中泛起新的涟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负责人刘世发介绍,大运河博物馆跟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仅2024年我们就接待了大概有100多场次,总体接待人数达到数万人,此外我们还跟广东省博物馆、清远市博物馆开展了比较深度的交流合作。后期,我们也想跟他们加强文创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借鉴下他们先进的文创设计理念。”

渔家文创 水韵江苏

“最美渔村”百姓致富有密码

图片

采访团在扬州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位于邵伯湖畔的沿湖村,这个曾经被奚落为“渔花子”的水乡村落,如今不仅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还成功实现了从“靠水吃水”到“依水兴旅”的产业转型。

图片

从“渔花子”到“国家级最美渔村”,沿湖村是如何华丽转身的?面对采访团的提问,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宝给出解答,“我们从传统渔业中解脱出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渔村的本地特色渔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走上了一条新的致富的道路。在整个发展当中既保护了生态,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他介绍,沿湖村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传统一产到一三产融合、从捕鱼卖鱼到“卖旅游”的转变,形成15家渔家乐,8家民宿,渔文化博览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600批。

图片

深挖渔家文化资源,百年渔村焕发出强劲的现代活力。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83万元。渔民经营的旅游项目有近10家年纯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以上,带动本村就业400多人。

图片

从夜游古运河到非遗体验工坊,从园林实景演艺到淮扬美食品鉴,扬州正以文旅新生态,让“诗与远方”在千年文脉中交融共生,也给采访团的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行程的最后,央视网记者顾津溶表示,“在扬州的行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扬州是个好地方,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这座城市散发的创新和活力以及浓厚的历史底蕴。”

图片

接下来,采访团还将前往南京,继续聚焦江苏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探寻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板块如何抢抓机遇、协同发展,共同开启新未来的举措和展望。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韦伊 范思成 李明莉 李志阳 魏玉卿 黄磊 唐猛 玄泽钢 时绘 朱晓莹 吴刚)

视频地址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