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假如一个良渚人去四川
2021-03-26 15:06:57

最近,三星堆遗址的再次发掘,吸引了不少目光。在此次发掘中,除了广受瞩目的神树和金面具之外,还有方尊和玉琮。专家认为,从这两种器物无论是形制还是花纹,都明显受到二里头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影响。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相隔千里的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又是如何进入蜀地的呢?

从良渚到三星堆有1800公里。上图为示意图。


一只玉琮的奇幻漂流

2月4日,三星堆遗址4号坑中部有玉器显露,该玉器在工作人员的小心剔剥之下,露出一角,可以认定是玉琮。3月20日,考古人员成功将其提取了出来。这不是三星堆遗址第一次发现玉琮,早在35年前的1986年,三星堆就曾经出土过玉琮,而金沙遗址更是出土了27件玉琮及3件石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它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良渚玉琮出土于苏州的张陵山遗址。

在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的专家当即解读说,玉琮出现在三星堆,这说明,在当时,蜀地并非像后人所说,完全与世隔绝,良渚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曾经有过交流。有专家还推测认为,这应当是良渚文化衰败,良渚人四散后,将良渚文化带入了蜀地。

那么,良渚人是如何进入蜀地的呢?或者说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文明是如何进入四川的?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认为,良渚文化出现在大约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在4300年前便渐渐没落了。但良渚文化的玉器随着文化的传播交流,扩大到了华夏大地的东南部、西面,其中就包括了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范围。三星堆遗址发现的这些玉质器物,实际是古蜀人仿制了良渚时期的玉器形制,作为神圣的祭祀品在使用。而良渚文化的入蜀路径,是走水路长江直达,还是先进入中原,再由中原传入古蜀国,目前尚不清楚。

玉琮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考古发现中畅想一番。从分布在长江两岸逐水栖息的先民留下的遗迹,可以看出上古时期长江河道的基本面貌已和现在大体相似,只有中下游部分江段尚处于较大的演变之中。在良渚文化形成之前,太湖平原已发育形成,古长江还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流,过今常州市,称为北江;一支从贵池流到浙江余姚,通向钱塘江,这是南江。如果良渚人在文化没落之后,他们会不会就是从一条条溪流中奔向长江,水陆结合,逆流而上?

要知道,长江航运起源很早,约在7000年前,先民便驾着独木舟开始了原始航行的行程。在至今约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到陶舟和木桨。在距今约4700余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里,也发现了一只木桨。而在传说中,约4000多年前,长江发生洪灾,大禹受命治水,他让人造一只巨大的独木舟,来往于大江上下,领导治水工作。据说大禹到过长江上游,去过巫山,也到过长江下游,杭州一带就留下他不少传说。他走过的水路,或许良渚人也曾走过?

此外,商朝中期,木板船被制造了出来,商王朝正是利用长江与汉水的航运,也到达了长江中下游。玉琮会不会是他们从良渚带往中原,又由中原传入蜀地?

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的联系不止这些。考古专家们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青铜器。铸造如此之多的器物,铜从哪里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认为,湖北大冶可能就是来源之一。

大冶归属黄石市,城西南约5里有一座铜绿山,那里有规模巨大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遗存下来的古代炼铜炉渣约50万吨。照此推算,铜绿山古矿共炼出纯度在93%以上的粗铜10万多吨。数量如此惊人的铜料,最终去了哪里?这至今都是一个谜。

距大冶铜绿山约百余公里的盘龙城,曾是商王朝前伸到长江岸边的一座城邑,那里出土了大批青铜器,“DNA”检测后发现,其中有两件的数据与铜绿山的铜的相关数据几乎可视为等同,专家推测这两件器物的铸造铜料来源于铜绿山。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形制有着很多商王朝青铜器的影子。唐际根认为,这是商文化从中原南下,把铸造技术及文化带到长江流域,然后溯江而上到了三星堆。

青铜面具

古蜀国的分水岭:石牛道伐蜀

李白有一首诗《蜀道难》,开篇就提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真的不通人烟吗?从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看,四川与中原、与长江中下游还是通人烟的。但与水路不同,蜀道之难,也的确难于上青天,这也造成了古蜀人独占天地一角,发展出至今仍让人惊叹的独特文化。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公元前1700余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继宝墩文化之后,三星堆文化崛起;公元前1200年左右,三星堆文化衰落,同样位于成都平原的金沙文化继承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若照此发展,古蜀国文明或更成熟更独特,但这种独特的发展在公元前316年被一场战役彻底扭转。

《蜀王本纪》记载:秦惠王时,蜀王拒不降秦,两国无路可通,有人献策给秦惠王,于是,秦惠王命人刻五头石牛,将黄金放在石牛后面。蜀人见了,“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秦惠王要将石牛送给蜀王,蜀王“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郭”。于是,秦军沿着这条石牛拖成的道路,攻下了蜀国。石牛道这个故事当然不可作为信史看待。因为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印证,古蜀国曾多次与秦国大战。这说明两国间不可能没有道路可通。

但石牛道伐蜀又的确是古蜀国史上一道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后,秦国历经三十余年,最终在蜀地确立起完全的郡县体制,将蜀地真正纳入秦的统治版图之中。自此,古蜀人开始渐渐融入中原文明。

秦统一六国之后,又迁六国的工匠和世家子弟入蜀,人员的流动最终带来了文化的彻底大融合。再一次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要到唐五代时期了。那时,因为中原战乱等原因,人们纷纷避往蜀地。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等著名诗人都有过入蜀的经历,四杰居蜀时,行踪遍及广元、阆中,也到过三星堆所在的德阳市这个地方。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奔蜀,剑阁闻铃,夜不能寐。而百官士庶也都纷纷随之入蜀。元稹、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他们极大地丰富了蜀地固有的文化内涵。

青铜神树

陆游的入蜀记

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45岁的陆游从临安(杭州)出发,到川东夔州任通判(夔州,今重庆市北部)。仔细算下来,良渚遗址正是在如今的杭州市,也是陆游入蜀的起始点,而三星堆遗址所在的德阳市下辖的广汉市,则离陆游的落脚点夔州并不算太远。若良渚人当年是走水路入蜀,陆游所走的水路,与良渚人所走的,会有多少重叠之处?

此时的长江下游已和良渚人时代不同了。这年五月,陆游从山阴出发,沿运河坐船,经萧山、临安、秀州、常州、丹阳,抵达镇江,从镇江转入长江航道逆流而上,沿途又路过今天的皖、赣、鄂、渝等省市,共五个多月,终于抵达夔州。他还将一路上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都写入了日记,定名《入蜀记》。

宋时长江水运十分发达,所楫舟筏也不再是良渚人所乘的独木舟。陆游在《入蜀记》中便记载他曾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换算成现在的尺寸,这条木筏宽30多米,长150多米,但船家告诉他,这还算小的,大的舟筏还可以在上面种菜,开酒店。

因水运交通的发达,长江沿线还兴起了不少码头港口,仅《入蜀记》记载的长江沿线市镇就有三十多个。入蜀走水路不再是难事。八月二十一日,“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陆游爱猫,此次上任,也是带着爱猫的。

入蜀真的很难吗?起码走水路的陆游回想起来,并没有像走陆路的李白那样抱怨“难于上青天”。即便是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蜀道,也是“当年蜀道秦关,万里飘然往还”。而至于良渚人,若他们真的入了蜀,会走长江水路吗?即便水陆交替,在没有大船的情况下,又是何等艰难?这只有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解开谜团了。


资料来源:

长江航运史  罗传栋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1.6;

入蜀游记研究——以陆游《入蜀记》为例    何忠盛,陈丹丹,丁苗琳,熊贝佳  青年文学家 2017;

大唐文人皆入蜀字  张仲裁  看历史2015.1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