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送水工7|一个月查验25万辆过境车 看他们如何联手机器人镇守南京“北大门”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8-29 19:24:36

根据上级部门疫情防控要求,从7月25日起,南京市江北新区建设与交通局组织了500多名工作人员,分8个班次日夜坚守在宁洛高速曹庄卡口。

宁洛高速曹庄收费站是全国出省通道十大堵点之一,车流量较大。为了守好这个南京北大门,减少车辆排队时间,江北新区建交局引进了一名特别的“编外人员”,将每辆车查验核酸检测报告和健康码的平均时间从140秒缩短到了100秒以内。

8月26日下午,扬子晚报2021第五届“快乐送水工”携手爱心企业来到曹庄查验点,为这些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们送上清凉与问候。

统筹 张可 摄影 乐涛 视频 王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实习生 娄渊泽

扬子晚报快乐送水工为曹庄查验点工作人员送水

战高温抗台风守住“北大门”

曹庄查验点位于南京与安徽滁州交界处,既是离宁、入宁卡口,也是离苏、入苏卡口,是名副其实的南京“北大门”。从最初的全员查验健康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到现在重点查验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车辆和人员,江北新区建交局组织的500多名工作人员坚守在这里,一刻也不敢懈怠。

8月初的南京似蒸笼,站在太阳底下十分钟就浑身大汗了。这样的天气里,工作人员却要“稳住”,耐心给不了解离宁政策的市民解释,认真查验每辆车每个人的信息。有些体质比较弱的同志站着站着就中暑了,就会有其他同事自告奋勇顶上,大家互帮互助,咬牙坚持。“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醒。”江北新区安技科副科长徐佳佳看起来文文弱弱,却和其他同事一样,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坚守在一线,家里两个孩子都托付给老人照顾。

高温后又逢台风“烟花”来袭,风大雨大,但是“守门”任务不能断。江北新区交通运政管理中心客运科副科长凌翔清楚地记得,那晚他和同事在查验点值班,雨势过大,穿了雨衣也没有用,大伙儿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又累又冷,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工作人员查验车辆

一个月查验车辆25万辆

记者发现,曹庄查验点现场放了两台冰柜。江北新区交通运政管理中心副主任卞劲松介绍,一个多月来,大家刚好经历了南京最炎热的中伏和末伏,为解决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酷暑难耐的状况,建交局准备了2座疫情防控查验点大棚和2台冰柜。“看到我们工作人员大汗淋漓,我们真的很心疼,于是用了一天时间搭建了这个查验点大棚,方便避暑避雨。冰柜里放满了水和其他的避暑饮品,大家热了、渴了可以随时拿。”

快乐送水工团队将爱心企业赞助的饮用水送到时,刚好有两名工作人员换班来喝水,500毫升一瓶的水,两个人都是一口气喝干。卞劲松介绍,由于天气炎热、流汗太多,每天准备满满两冰柜的水在当天就会被喝得一干二净。

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是有意义的:7月25日7点卡口设立至8月26日,曹庄查验点共计检查车辆254110辆,人员525679人,劝返总车辆2508辆,人员4602人,守好“北大门”的同时,也保证了必要的物资和人员的流通。

机器人引导司乘人员扫码登记

机器人上岗加快通行效率

7月25日一早,志愿者陆召健和其他工作人员来到查验点,发现查验点前排起了足足2公里的“长龙”,所有人压力都特别大:防疫检查绝对不能放松,但是拥堵情况也要缓解,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几天后,江北新区建交局交通办工作人员黄成国带来了一名“编外人员”——智能机器人“小萃”。

“您好,请您提前扫码登记填报相关信息。疫情期间请注意防护。”“小萃”身高1.2米,沿着车流缓缓移动,反复提示大家提前登记信息,经过特别设置的声音频段能穿过车窗,让所有司乘人员听清楚。这样一个萌萌的机器人,更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比工作人员一辆车一辆车解释还高效。

黄成国解释,这台机器人是8月1日正式“上岗”的,上岗以来它“兢兢业业”、不眠不休,引导司乘人员提前扫描“司乘端”小程序,提前录入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迅速上传后台,现场工作人员只需核对其车辆中的人数即可,大大减少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查验一辆车的平均时间从140秒降到了100秒以内。

品牌公益活动给“北大门”守护者送上清凉

“快乐送水工”是扬子晚报品牌公益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五届。近年来,我们的记者携手爱心企业、市民代表、南京青少年代表,在每年夏季最热的时间,走进南京本地高温劳动者群体,为他们送去超过80000瓶爱心矿泉水,表达一份来自社会的问候与敬意。

8月26日,扬子晚报携手江苏太古可口可乐为宁洛高速曹庄查验点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赠送1200瓶纯悦瓶装饮用水。此外,扬子晚报携手江苏联通,为他们送上清凉礼包,礼包中包括了风油精、清凉油、遮阳伞、医用口罩、小扇子等防晒防护用品,为坚守一线的工作者奉献爱心,也带去南京市民最真挚的感谢与敬意。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