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场合中重礼仪的传统由来已久,现代社交活动中使用的“名片”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史料表明,“谒”、“刺”是汉代社交活动中的重要介质,起到介绍拜访者、沟通宾主双方的重要作用。“谒”在西汉时广泛使用,形式主要有拜访之谒、庆贺之谒和问疾之谒。
汉代谒
释文: 进长安令/儿君(正面,没找到图)
东海太守功曹史饶谨请吏奉谒再拜请威卿足下师君兄(反面)
释文:进/师君兄(正面,也没找到图)
容丘侯谨使吏奉谒再拜/问/疾(反面)
三国名刺
“名刺”也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名片的文书简,兴于汉末,流行于六朝,以魏晋最盛行;最初用于官场,官员详细写上自己姓名、爵位、籍贯等内容,在重大场合互相投递,以便结交、问候之用,后来民间士人之间亦逐渐流行。
日本至今仍称名片为“名刺”。
释文: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长沙益阳字元宝
释文: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
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
□□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
名帖|门状
汉代至隋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如举孝廉、徵辟、九品中正制等,可以归纳为察举制,其鄙陋之处就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对其进行了垄断,出身寒门的人几乎无缘仕途,所以上面所说的“名片”谒、刺,都是官员们的物件。
科举制度自隋代开始推行,庶民有了进入到统治阶级的机会,加之造纸工艺的进步,官场上拜访权贵、老师时的通报名片成了纸质的“名帖”。名帖随着政治上的需要而升级,变成了功能同于名帖而形式繁于名帖的“门状”。
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如果自己不能亲自登门,就会打发家人到亲友家投递名刺以表贺意。从此,名刺不仅有名片的作用,还有贺年片的功能,请柬也是由此而来。
清代名片
清代有了“名片”这种称呼,由于书法整体水平的下降,开始采用了印刷术。民国以后,推翻了封建体制,讲究大同世界博爱平等,名帖由官场上走到了大众平民中间。手本的格式也趋简化,变成了现在的名片。
来源:墨池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