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打谷、稻田音乐会、新米分享会!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的稻田丰收了!
2021-11-14 11:26:25

开镰割稻,孩子们挥洒汗水的同时,更是从田间汲取了课堂上无法生动讲解的自然知识,近日,在苏州吴中区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给孩子特别辟出的六亩“自留地”上,不时响起丰收的欢呼声和各式乐器的弹唱声。学校将劳动课真正搬到了田里,让田间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课堂,户外课程与室内教育无痕衔接,激发出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学校自留16亩农田,作为学生的自然课堂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分批来到学校自有的六亩水稻田里,他们穿上胶鞋、捥起袖子、拿起镰刀、弯下腰一把一把收割稻谷。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沈中说:“水稻的栽培,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自然课程诸多课题中的一个分支。”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致力于全人教育,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园里各种资源,在常态的教育教学之外,不断加强对自然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搭建起亲近自然、走向自然的平台,专门成立了自然课程中心。“通过自然课程的开发,通过各种课程的实践体验,激发出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据了解,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一共有16亩农田,除了水稻田,还种植了水八仙、毛豆、棉花、油茶、茶叶、梨树等。学校自然课程中心主任兰疆表示,将来,学校将会把现有的16亩土地进行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的品种、学生使用的劳动工具、作物生长研究等等都要进行丰富以及提升。

在课堂上,兰疆会给学生讲解水稻种植知识,例如气候、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稻田边,兰疆会跟学生们亲自动手,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育苗、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等知识。兰疆说:“户外课程与室内教育的衔接,可以让劳动走进课堂列入课表,将劳动课程系列化。”

煮米饭、制作糕点,开起稻田音乐会

除了让孩子们体验收割,学校还精心安排了传统的打稻子环节,看着眼前一粒粒稻谷被摔打下来,孩子们流着汗用手捧起金黄的稻谷,真正体会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意。据了解,今年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的6亩稻田收获了4000多斤大米。学校食堂的厨师用大米煮成米饭、制作各式各样的糕点,供全校师生分享。孩子们吃着用自己汗水和劳动换来的米饭,更加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孩子们也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农民伯伯。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将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搬到稻田里,开起了稻田音乐会。音乐在田间地头响起,师生们欣赏音乐、品尝点心,忘记了辛劳,放松了身心。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敏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