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老城记忆——灶君庙南巷的那些事
2023-06-06 10:10:52

国民政府淮扬徐海四属平剖面测量局,以比例尺1:5000平板仪测图绘制《宿迁县城厢图》,于1918年刊行。对应这百余年前绘制的“城厢图”,其地形地貌与我儿时记忆基本一致。由此想起我老家居住灶君庙南巷的那些事。

《宿迁县城厢图》(徐小坤提供)

01 灶君庙南巷的前身是一条大沟壑

灶君庙位于新盛街和城隍行宫之间,相距均数十米。新盛街前身是明朝隆庆年间的“新路“,万历四年县城北迁后更名“新街”,清朝初期逐渐兴盛而名“新盛街”。城隍行宫前身是明朝万历四年县城北迁建的“厉坛”,清朝初期改建为“敕封显佑伯行宫”。在新盛街与城隍行宫之间隔着一条大沟壑。后在沟东侧建灶君庙,与新盛街西侧的房屋相连,建庙时间约在清朝初中期。对照1918年《宿迁县城厢图》中所绘的地形地貌,灶君庙西侧确有向南拐西折南的一条大沟壑,印证了这大沟壑就是灶君庙南巷的前身。

灶君庙

我老家在该大沟壑北段西边。大沟壑长约二百米。宽约六七米,无雨时是旱沟,有雨时是南流的水沟。沟旁树木护坡、有人行道、民居。沟北端西旁建有“卓家大楼”,傲立宅群。沟壑有四座桥梁。北桥建在卓家大楼北侧汪涯东北,向西经胡同直通行宫前街。该北桥有个几乎被人忘却的惨痛事件,即1938年日寇侵占宿迁县城时,鬼子见人就杀。当看到有几个老百姓闪躲到北桥底下,被鬼子发现就用机枪扫射杀害。此日寇暴行不应忘记!第二座桥在其向南拐弯的“东巷口”处,再拐弯经十字西巷达新盛街。第三座桥在大沟折西拐南处,地图上标“通衢桥”,通向大沟西侧一大院。南端标“伏龙桥”。该桥西侧是一片坟地,地图上标“钮茔”(钮姓祖茔,俗称钮林)。桥下为汪塘名“下沟塘”。其南流与西北草园拐讹传“薛仁贵藏军洞“南流的大沟汇合,又与东大街北段东侧马家墓巷边丁家银楼底下的大水沟汇合,逶迤南流向“老猪市”及郊外“京杭运河”。

02 拆城砖碹砌暗沟填土成巷

1952年县城墙拆除另建马路。其城砖主要用于修建灶君庙南侧大沟壑。该沟全用城砖铺底,碹砌半弧形约半人高的暗沟。每块大砖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20厘米。这200米长的大沟壑,由明沟碹砌成暗沟,其城砖用量相当可观。此外,城砖同时用于修建其他几条沟壑。这就是当年拆除城墙大砖的去向。不知现市博物馆有此四百年前的残存城砖否?

大沟壑改建期间每隔十米左右留一个不大的通气孔洞,也许是路面排泄下雨积水吧?没成想这孔洞居然救了一个孩子的命。家住下沟塘南边10岁左右的女孩,在伏龙桥口暗沟玩耍,好奇钻入洞内。当向北拐了两个弯近百米之后,找不到退路而嚎啕大哭。哭声从孔洞传出惊动路人。经好心人掘开孔洞救出女孩,有惊无险。后孔洞塞实填土而成宽阔的巷道。官方正式命名“灶君庙南巷”。这就是该巷名的由来。

伏龙桥(左下)与通衢桥(右上)

03 卓家大楼傲立宅群曾作临时“土广播站”

灶君庙西南侧北旁有一幢二层平顶大楼,朴壮威严,我们叫“卓家大楼”。楼北边的大汪塘,就是建造这所大楼取土形成的。我生也晚未见过其主人。据我父兄说是矮胖老头,大家背后都叫他“卓矮子”。是清末民初宿迁县城有名的讼师,家产甚丰。大楼二层平顶上下各三间,全用青砖平砌,楼顶四周砌半人高的青砖花墙。院落宽敞。楼前东侧建高大起脊楼房五间,中间下层为过道,黑漆大门朝东。门口数级青石台阶,我们都叫“卓家高石台”。卓家大院傲立宅群,是宿迁县城区可数的大富人家。

解放后,卓家大楼充公。记得我曾在课余随几位同学到卓家大楼平顶上,用铁皮卷的话筒,对周边居民宣读《统购统销》《兵役法》等。有的同学在话筒里高唱当时流行歌曲。在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通电(直到1958年以后,老宿城区才有电灯)的年代里,此“土广播“确实起到配合政府宣传时事政治的作用。

在卓家大楼的周边是几家一般贫市民建的草房。有剃头匠、铁匠、木匠、猪屠夫、纺织工、小贩等。这与卓家大楼不可同日而语。

04 我的家世和对灶君庙南巷老家的印记

我出身清贫之家。父亲少年即以理发为生,母亲来自农村,勤俭持家。弟兄七人一个姐姐,我最小。兄长皆以理发为业。民国初期,以经年累月举全家劳作积蓄,在灶君庙西侧大沟壑的荒地上,建草顶芦巴泥墙房屋两进院落。后在县城东郊置二亩田地(林地),由母亲劳作。我孩童时随母亲冒酷暑在田里清除秫叶(玉米称大秫秫、高粱称小秫秫)。父兄在东大街北首东侧租房,开办“新中华理发室”营业。并以家中前院房屋作抵押筹款,从上海购进两台理发铁架座椅,为宿迁县城同业之冠。一度生意兴旺!

1938年日寇侵占宿迁,藏匿在农村我大姑家的两台理发铁架座椅,毁于日寇炮火之下。从此我家理发营生一蹶不振,仅勉强维持大家庭糊口。我十岁时父亲因贫病交加去世。

我在灶君庙平民小学度过6年启蒙时光;在老家留下我在门口沟涯槐树上采摘槐花充饥的笑声;留下我在泥巴墙上以瓦刺作画的痕迹;留下我尚未弱冠而辍学的遗憾;留下我为老小待哺而疲于奔命的艰辛;留下我午夜边护理病瘫老母边自学的身影……这些情景恍如隔世,是我对灶君庙南巷老家苦涩的印记。

宿迁平民小学修缮后现状,二层主体部分为原教学楼

05 巷道和南大院分别成为“摇绳”作坊和“织布”厂房

灶君庙南巷填沟成路后,巷道宽长。适逢“摇绳联营社”露天操作派上用场。该联营社址及门市,在东大街北首向西拐北的“竹杆街”,没有制绳场地。也算是天作之合吧!工人把数股细绳索,分别安放在相隔数十米的摇绳木机两头,双方手工反方向摇紧,于是数股细绳就“摇”成粗绳,并打捆成圆圈状即为成品。此露天摇绳场地沿续数年。没成想巷道也为社会作了贡献。

解放初期,我近邻织土布数家,组成联营社。社址在我南邻原通衢桥旁的大院。这大院房屋是“充公”的。故多架织布木机、铁机在几间房屋里昼夜“喞喞复喞喞”。久之,我们也对织布机声习以为常了。

该织布联营社后于1970年前后迁往县城东郊运河路西侧,名为“地方国营宿迁棉布厂”。原“织布联营社”大院与新盛街“老酒厂”妈祖庙址,一并作为“地方国营宿迁机床厂”职工宿舍。该大院后为民居大杂院。

06 从灶君庙南巷走出两位革命志士

我家南邻有一名叫李翰、西邻有一名叫任鹏志的革命志士。他们的事迹为地方家喻户晓。

李翰是青年教师。1938年日寇侵占宿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翰义愤填膺,时时散布抗日言论。被日寇抓捕投放在“道生碱庄”大楼地下室临时“水牢”。严刑拷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而李翰誓死不屈。后被日寇解押往徐州途中杀害。

任鹏志住我老家隔壁西邻。原名锡宫,1921年生。幼家贫,小学未读完即在一家杂货店学徒。1939年秋秘密加入中共。次年秋,组织上派他去第二区(大兴集)沂河独立中队任文书,协助指导员陈展(本名杨学忠)开展党的工作。为表示远大志向遂改名任鹏志。是年冬被任命为区委委员。其时,国共两党经常磨擦。1941年2月,中共第二区区公所遭国民党地方武装突袭,区长鲍子和牺牲,区队长卢元振叛变。区指导员陈展、任鹏志等幸免。

任鹏志后奉命打入宿迁县国民政府县长李凤如驻扎仰化集徐油坊队部,利用工作之便,摸清内情并作内应。于3月2日由韦国清亲率新四军第九旅第八团包围徐油坊,歼灭李凤如及其全部武装。任鹏志立了大功。不久任鹏志任第二区区委书记。

是年6月20日,他到彭油坊检查工作,夜宿时突遭泗阳县国民政府常备旅百余人袭击,他率区队奋力抵抗,拂晓时分子弹打光,用枪托肉搏壮烈牺牲。时年20岁。其事迹收入县级《宿迁市志•人物传》。

战火后的宿迁城外满目疮痍

07 灶君庙南巷匿迹卓家大楼融入新盛街文化景区

灶君庙南巷自填沟成巷四十年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县级宿迁市城市规划开辟从幸福中路至运河路的“市府东路”,连接“京杭运河“二号桥,路两旁建商家楼房。在此大局背景之下,城隍行宫以南至东大街北端“警钟楼”,灶君庙南巷自我老家以南至“下沟塘”,新盛街自“周聚源槽坊”以南至“清节堂”,全部夷为平地,纳入筑路区域。新盛街、灶君庙南巷等街巷只剩其北段了。

东大街北端“警钟楼”

近年,地级宿迁市创建新盛街文化景区。除新盛街本身“周聚源槽坊”“蔡家刻字店”等有历史渊源的几处景点外,又囊括了灶君庙南巷北段的“卓家大楼”,和“城隍行宫”等古建筑。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内涵。这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我老家拆迁的原址亦在此景区范围内,亦为幸事!灶君庙南巷作为有较多故事的老街巷,虽时过境迁销声匿迹,但为城区建设所作的历史性奉献,功不可没!

新盛街文化景区中灶君庙

新盛街文化景区中周聚源槽坊

作者介绍

刘云鹤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职称;县级《宿迁市志》总纂,1997年该志书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


总编辑:蔡啸泉

编 审:蔡 娟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