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在江苏的历史踪迹
2023-06-28 18:04:50

据央媒报道,近日,网传新版《新华字典》中将“倭寇”一词删除,引发关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第一时间调查了解,称:《新华字典》作为小型字典,重在收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所有版本中,在“倭”字下都未曾收录“倭寇”这一词语,因此所谓“新版删除”该词不属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作为中型词典,各个版本里均一直收录有“倭寇”一词。

    《倭寇图卷》(局部) 明·佚名 现藏东京大学


“倭寇”这个词,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是明代对日本海寇及与之勾结的国内奸民的通称。这个词的来源也很简单,因日本古称“倭奴之国”,受到中国皇帝册封后也只是称“倭国王”,因此人们将他们称为“倭寇”。

但实际上这个词要早于明代出现。清末,吉林省通化市的集安出土了一块巨大的高句丽王碑。这是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高句丽长寿王为他父亲好太王立的碑。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太王功绩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这块碑连同集安的洞沟古墓群一起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碑文写到:“十四年甲辰(404年),而倭不轨……要截荡刺,倭寇溃败”。有学者认为,这是“倭寇”一词第一次出现。自此这个词便屡见于史籍。直到抗战时期,这个词仍被使用,如1931年,东北民族抗日救国会还印刷出版了《残暴的倭寇》一书,向大众披露“九一八事变”真相。

当然,现在提起近代侵略中国的日寇,大多会使用另一词汇——“鬼子”。而一提起“倭寇”,第一个想到的仍会是明朝,那是因为在古代,日寇与中国在在这一时期冲突最为激烈,明人甚至直接使用“倭寇之乱”这个词汇来概况这一冲突。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日本国内大乱,先是分裂成南北朝,接着又处于战国时代,大批失败的武士得不到土地,便亡命海岛,与浪人和海盗搅在一起,形成武装集团,专以劫掠为生,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

在这一背景下,“倭寇”一词在明代家喻户晓。当时,闾巷小民发生矛盾,都指称对方为“倭寇”,在他们心里,没有比这个词更阴毒更脏的了;而每当孩童啼哭,就吓唬他们“倭寇”来了,让孩童噤声。

    《倭寇图卷》(局部) 明·佚名 现藏东京大学


江苏是沿海地区,在明代也深受其害。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一部67人自上虞登陆,奔窜数千里,抢掠多地,杀伤军民四五千人,历时80余日。在江苏境内,倭寇东犯至江宁镇,攻南京大安德门及夹岗,经秣陵关,掠溧水、溧阳、宜兴,驻军无锡惠山,一昼夜走180余里,至浒墅关遭明兵袭击,逃至杨林桥,才被围歼灭。

还有一部倭寇数十人,自山东日照登陆,攻掠至江苏淮安、赣榆、沭阳、桃源(泗阳旧称),至清河遇大雨,被围歼灭。

直到1553年以后,俞大猷和戚继光联合,才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倭寇侵袭,给江苏人们造成很大伤害,也留下一些历史遗痕。淮安市淮安区顺河镇丁姚村五组有一座“埋倭山”,那是一个大土丘。据淮安地方志,那是掩埋姚家荡八百具倭寇尸体的坟墓。

据史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大犯淮安,淮安人沈坤和儿女亲家吴承恩商议御倭之策,建议凤阳巡抚李遂在姚家荡设伏,大挫倭兵。打扫战场后,人们把倭寇留下的八百多具尸体集中掩埋在一起,堆成一个又高又大的土墩。

南通临海,饱受倭寇侵袭所苦,沿用至今的多处地名和抗击倭寇有关。

去狼山的路上,有一处倭子坟,还有一处曹公祠,都和抗击倭寇有关。曹公祠是纪念通州抗倭英雄曹顶所立。曹顶曾是一名水兵,退伍后在通州开了家面馆。倭寇入侵,他血性依旧,率部守城。1557年,他单枪匹马,追击五十里,斩杀上百倭寇,最后不幸寡不敌众,被倭寇所杀。曹顶死后,人们为他安葬,墓后建一庙宇,名曹公祠,现在庙宇早已不再,但地名未改。而曹顶杀掉的倭寇,也被人们聚拢掩埋在曹公祠北约一里处,叫倭子坟。

太仓有一条河,名为七浦。到明代后,当地人便开始称它为“戚浦”。原来,嘉靖年间,戚继光发现七浦乃一良港,便于运粮。稍加改造后,七浦全线贯通,军粮源源不断地经过七浦运往山东、浙江、福建的抗倭战场。出于对戚将军的敬仰和爱戴,从此将七浦写成了戚浦。

参考资料: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下》

解放军报编辑部编《戍边英雄录》

太仓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