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宿迁市原宿迁县塘湖乡与晓店乡之间有一地名“伍家沟”,据说是伍子胥故里。本文就此予以探索。明朝万历五年第一部《宿迁县志》的《伍子胥传》载:“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其《古迹》载:“伍员里,在治北七十里挑沟崖”。其《人物志》却载:“伍员,奢之次子,下相人。”却又载:“(大明)一统志:员,湖广荆州监利人。荆州即楚之郢都,而监利附郭邑也。而员为监利人无疑矣!”以上万历《宿迁县志》记载自相矛盾,莫衷一是。
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晚期。其父伍奢、祖父伍举均系楚国大夫。伍奢遭费无忌谗言,被楚平王拘捕。以伍奢为人质诱其子伍尚、伍员一并杀害。伍员弟兄识破其诡计,但伍尚一人仍回郢都,随即与父一并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亡,经宋、郑等国展转奔吴。《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到昭关,昭关欲执之”。昭关即今安徽省含山县。所谓伍子胥“一夜急白了头”,总算掩人耳目逃过了昭关一劫。他逃至吴国投在公子光(阖闾)门下。协助阖闾取得王位。借吴伐楚,攻下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后因劝阖闾子继位的吴王夫差,拒绝越王勾践请和及停止伐齐,渐被夫差疏远。最后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杀,死于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
伍子胥在世时正是今宿迁地隶属于钟吾国和徐国所辖时期。伍子胥当初投奔吴国协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吴王僚的两个公子掩余、烛庸,分别北逃至徐国、钟吾国“政治避难”。阖闾夺取政权形势稳定后,即以要回这两个公子为由,对徐国、钟吾国兴师问罪,随即灭了这两个国家,今宿迁地遂属于吴国统辖的边远地带。伍子胥死后11年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无力管辖到淮河以北大片地带,楚国乘机占领。从此时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计250年,今宿迁地才是属于楚国管辖的附庸地。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大明一统志》所载伍子胥籍贯的“楚”,显然是今湖北省监利县的“楚”,而非伍子胥死后11年才沦为楚国附庸的今宿迁地。
春秋时期诸侯国
既如此,宿迁的“伍员里”何来?这要从有关史籍中寻找蛛丝马迹。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曾记载吴王夫差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吴王乃赐子胥镂剑以自杀。伍子胥在派往出使齐国时,为防不测,故有“托子于鲍氏”之举。伍子胥的后裔在这一带生息繁衍是可信的。齐地在今山东省中及南部地区,与今江苏省北部地区接壤。随着世道变迁,伍子胥后裔中的一支流落在苏北宿迁县“治北七十里挑沟崖”定居。由于此地伍姓人渐多,后就更名“伍家沟”“伍员里”。直到现在宿迁“伍姓”族人,都说是伍子胥的后代,而“伍家沟”就是“伍员里”,“伍员里”就是其始祖伍子胥在宿迁的故里。代代相传。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也就造成了明朝万历《宿迁县志》出现记载伍子胥的自相矛盾的错讹。《宿迁县志》把伍子胥列入《人物传》。以后的《县志》又把伍子胥列入“三杰祠”等,都是以上原因误解所致。鉴于此,新编的第一轮县级《宿迁市志》就未予收录。
宿豫区曹集乡伍员里村
伍子胥的籍贯“伍员里”的“楚”,是今湖北省监利县,这是没有疑问的。今江苏省宿迁市“伍家沟”,是伍子胥后裔其中一支的繁衍,也非空穴来风。这就是伍子胥与宿迁“伍家沟”的渊源所在。
作者介绍
刘云鹤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职称;县级《宿迁市志》总纂,1997年该志书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
总编辑:蔡啸泉
编 审:蔡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