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流浪猫一直是社区治理中的难点,目前全国多地出现“智能流浪猫屋”,这款户外智能喂养设备被称可实现云监控、云投喂、云吸猫,通过用户助力、平台管理,使流浪猫的行为更为集中可控,从而促进人与流浪猫和谐共处。
记者了解到,南京有爱心人士也正在提交认领申请,“智能流浪猫屋”在南京落地可期。数字化管理流浪猫固然新颖有效,但从外地实践来看,该模式也陷入无序繁殖、疾病传播、安全隐患等质疑中,科学关爱、理性救助流浪猫狗尚需社会合力、多元共治。
可投喂可撸猫,“智能猫屋”南京落地在即
昨日,记者打开某户外智能喂养小程序,首页上方正在进行“吃播”:主角是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流浪猫,它整个身子埋进粮桶里,正有滋有味地吃着猫粮。有热心用户熟络地呼唤这只猫的名字“橘子”,并叮嘱它“好好吃饭”。系统显示,该用户已投喂了20克猫粮,而这个猫屋“今日投喂190克”。
▲在线投喂。平台截图
仔细观察,流浪猫身处一个方方正正的绿色箱盒之中,内部安装了3个摄像头。通过在线直播,用户可以在手机端付费,操控投放猫粮。投喂的方式分为两种:充值投喂和邀请助力。前者花费0.99元,充值11爱心币,即可投喂一次。后者邀请好友首次投喂可获得10爱心币,也能投喂一次。
平台方宣称,作为新一代流浪猫智能管理解决方案,“智能猫屋”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具备线上云投喂、多视角云吸猫和智能监控三大功能,使流浪猫的行为更为集中可控。
记者并未在小程序中搜索到位于南京的“智能流浪猫屋”,不过该项目正在包括南京、武汉、长沙、深圳等多个城市开放申请,爱宠人士在App或者小程序上提交认领申请,一旦审核通过,“智能流浪猫屋”就可在申请区域落地,申请人也将成为该猫屋的守护者。
记者注意到,目前该平台已经出现坐标为南京的5台“智能流浪猫屋”布点申请,考虑到制造和维护需要成本,在设备安放前,守护者需要完成猫屋的助力。在位于宁海路的“智能流浪猫屋”,3只猫90天口粮的助力目标完成了85.6%,获得29人支持。其中,1天猫粮为12元,1周猫粮为84元,剩下全包猫粮需助力152.4元。以此估算,一台猫屋的助力总金额为千元出头。
▲正在助力的南京猫屋。平台截图
质疑声四起,“是否投喂”居民意见不一
这段时间,南京市民张女士一直关注“智能流浪猫屋”,她也有心在所住小区申请一台。
据了解,张女士所住小区也有不少流浪猫“出没”,经常栖身在车库、凉亭等处。7岁的女儿喜欢猫,所以晚上一家出去散步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一些猫粮,看见流浪猫就喂点。
在她看来,“智能流浪猫屋”能够遮风挡雨,里面有食物有水。后台可监控余粮,运维小哥会及时补充猫粮。这样一来,猫屋完全可以成为流浪猫的固定庇护所,相比以往的随机投喂,比较科学化、数字化。
张女士透露,申请“智能流浪猫屋”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计划部署猫屋的区域内流浪猫至少有5只;布点为人流较少的隐蔽处;确认猫屋安放的位置是否得到允许,尽量取得居民和物业的同意。
最后一个条件,却让她有些犯难。毕竟,关于“是否要投喂流浪猫”的问题,小区业主群已经开展过几轮争论。赞成者认为流浪猫遭人遗弃相当可怜,举手之劳却能让它们不至于挨饿;反对者则表示,固定的投喂行为不可避免让流浪猫产生食物依赖,导致流浪猫在小区里越聚越多。而流浪动物可能携带大量病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张女士咨询小区物业负责人,他委婉地表示,“能不放还是不放吧,产生的一些问题难以协调。”
不能停留于“爱”,多元共治模式探索中
从外地的实践来看,“智能流浪猫屋”引发的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猫屋摆放在社区后造成流浪猫聚集,由此引发过度繁育及噪音扰民等问题;猫屋在未经过社区、物业、业主委员会的同意下擅自进入小区,对小区业主的公共生活造成了影响。
此外,不少网友也提出质疑,“智能流浪猫屋”到底是商业模式还是公益行为?
记者注意到,“智能流浪猫屋”背后的操盘方也在强调,公司倡导TNR(诱捕、绝育、放归),在不影响猫咪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流浪猫的数量。截至昨日下午,平台方已投放6074台猫屋,覆盖区域已绝育5536只流浪猫, 猫屋守护人也可申请免费绝育券、绝育补贴券。
曾经为上百只流浪猫绝育的志愿者夏伟告诉记者,投喂仅是爱护流浪动物的第一步,以“智能流浪猫屋”项目而言,很多守护者对于申请后的照看、管理责任并无清醒认识,反而会造成对流浪猫的再度伤害。对于平台方而言,则要全盘考虑流浪猫的救助管理问题,真正践行TNR理念。
社区流浪猫治理应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为指导,充分依托社会组织,对社区流浪犬猫开展抓捕、绝育、放归。据介绍,上海一些社区将“智能流浪猫屋”迎进门后,会组织志愿者协助平台方观察记录流浪猫的状况,监管猫屋卫生状况,通过众筹、与周边宠物医院合作等方式推进流浪猫绝育手术。同时,大家在社区群内介绍已经绝育的流浪猫,倡导大家以领养代替购买,真正实现社区流浪猫的理性救助、科学管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