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见过都江堰、高家堰,那么姜堰的“堰”在哪里? | 方志江苏
2023-10-16 16:09:36

姜堰,历史上先后有过姜堰、罗塘、三水等名字,又有过罗塘港、姜堰镇、罗塘镇、姜堰镇坝、三水镇、泰县、姜堰市等称谓,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姜堰。那么姜堰究竟以何得名?不同于成都都江堰、淮安高家堰,姜堰的“堰”又在哪里?

    无人机航拍千年古堰淮安高家堰


姜堰地名由来

堰是农耕时代先民们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堰渠、堰塘、堰坝等形式,在雨水季把水积蓄起来,而在旱季用于农田灌溉的早期智慧结晶。

一千五六百年前,北魏郦道元编撰的水经注,详细说明在今淮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支流的河域,曾有很多平原水库(或大或小),都以围堰的方式形成。

在古代城邑中,堰的数量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修筑堤堰,更是地方莅任官员的主要业绩。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境内。泰州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今天五六个县市的范围。这本地图集上泰州军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便是其中的一个。

《泰县志》也记载,姜堰地名最早见于宋朝绍兴四年(1134年),《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绍兴初,以金兵蹂践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莆堰,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宋高宗下诏烧闸毁堰的目的是让运盐河的水全部流入下河,不让金兵利用运河水道对宋作战。姜堰的名字也因此出现在官修的正史上。

《泰县志》《姜堰水利志(1949—1994年)》同时记载“徽宗年间(1101—1125年),大水为患,姜仁惠父子率众筑堰御水,取名姜堰。”相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遂将大坝命名为姜堰,姜堰也因此得名。

    姜氏父子筑堰雕塑

姜仁惠(984—1056),字公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出生。泰州海陵人。乐善博施的富豪。少年时家世寒微,发愤道:“大丈夫既不能以笔砚起家,非射利聚财无以发身。”向亲友告贷,借钱一缗,从事贩运买卖。辛勤近二十年,积下资财数十万,成为声闻一方的富豪。姜仁惠聪敏有机变,又善于用人,后来不出里门就可以坐获四方之利。发迹后乐善博施,每年冬季必制作寒衣广为施舍,亲族中的鳏寡孤独一概收养抚恤,修建佛寺、印置佛经也不遗余力。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泰州大饥,瘟疫流行,姜仁惠开仓每日赈济,并为数百名死者置棺收殓。庆历年间,朝廷下诏郡县设学校,姜仁惠输财资助建成州学。后见州学经籍不足,又出钱数百缗,购置全监书,以备学生览阅。礼重儒雅,每逢乡考都要举行仪式庆祝,对登第者均有馈赠。皇祐初年,捐资被授为泰州司马。

姜谔(1025—1059),字正臣。仁惠之子。北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生。年方弱冠已代父施行善举。其父去世后,慨叹道:“财者,人之所共欲。吾家素厚藏,未知将何以散,而成吾先子不专于己而有施之之心也。”在住宅南边修筑馆舍,延请士人弦歌讲习。又传曾与父亲一道率领大众筑堰御水,造福乡梓,后人将地名称为姜堰,并一直沿用至今。

    姜堰下坝石桥(永丰桥)

姜堰的 “堰”在哪里

崇祯《泰州志》记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确定该堰的迁移重建是由太守(通判)王纯臣负责的。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海陵县东边四十五里,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古城遗址天目山旁边,一个以姜姓命名的堰,在扬州太守(通判)王纯臣的主持下,将该堰从天目山前,向南移至离天目山不远的宋庄旁边。过了63年后,在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0年)由于大水,又将该堰南移到了现在的姜堰靠近运盐河口的罗塘港(过去称码头为港)。现在姜堰坝口广场附近,就是古罗塘的前身。所以古姜堰是在太守王纯臣负责下的项目,在今天也该叫政府工程了。

从今天姜堰南北向有上坝、下坝以及埭为地名的村庄来看,姜堰后来移到运盐河边的堰,应该是以长方形堰坝的形式而存在。据志书记载,姜堰最早的堰在北面的天目山前,它积蓄的是南边运盐河的水。这就说明现姜堰运盐河边坝口广场处,最初是连接下坝向北通天目山的河道。而今天姜堰的坝口与下坝,可能就是当年堰址的一部分。

三个堰址两次迁移, 从此奠定了千年后的姜堰。西流东向的姜堰坝口运盐河,在历史上叫运河,清未民初才开始叫运盐河、叫老通扬运河、叫上河。而姜堰运盐河坝口南边两个近似直角的弯子,它是数千年前自然形成的弯子。它远远早于两千多年前刘濞开挖的扬州湾头至泰州海陵仓这段河。这段河叫西运河又称上官河。四百多年前明万历泰州志中有明确记载:西运河,州治西南,旧曰:吴王沟,汉刘濞开,以通运至海陵仓。从这段记载明确可知,吴王刘濞开挖的河只是从扬州湾头到泰州海陵仓,而姜堰这段运河非刘濞所挖。西运河之名是相对泰州以东的运河而取名。姜堰这段河见证了姜堰的成长!

如今堰址模糊,剩下的只有姜堰之名还在沿用,那姜堰之堰为何消失?这其实缘于后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遍地崛起新村庄,它被更先进的水利设施所取代。而姜堰是连接上下河的交通要道,明清以及民国时期集镇的繁华和发展扩大,一些原有废弃的沟渠河堰被填埋。姜堰之堰也是其中之一。窦银芳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转载时有删节。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