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小学创办于1947年。赓续力学报国精神血脉、研究创造文化基因,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始终聚焦儿童研究性学习展开,努力培养儿童适应未来之需的研究素养。在呼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当下学校劳动教育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将“创造性劳动”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抓手。
创造性劳动是学校劳动教育和劳动课程语境下,学生在学习生活场景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劳动需求,通过协作探究,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脑力与体力的共同参与,创造性地破解劳动难题,并乐于凝练和分享劳动成果的一种真实、完整的劳动实践。
“创造性劳动”具有三大创新点
基于儿童的真实劳动需求
真正的劳动一定源自真实的生活需要。创造性劳动不是为劳动而劳动的假劳动、无效劳动,而是基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劳动需求。这种对劳动需求的积极发现,以及劳动好奇心成为儿童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
“知行合一”新劳动实践
劳动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真实场景的儿童劳动不仅需要体力,也伴随着积极的脑力劳动参与,在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儿童可以开动脑筋,依靠和运用所学知识、已有经验,或通过与他人合作,取得帮助和协同,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劳动任务。
具有“利他性”特征
创造性劳动需要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真实而完整的劳动中,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将大国工匠、劳模精神厚植于儿童具体的劳动实践全过程。倡导儿童积极投身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出力流汗,乐于分享劳动成果,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2020年,学校组织开展面向家庭的“劳动最光荣”创造性劳动大主题小项目儿童研究。不久,诞生了由学生设计、执教,以文字、二维码形式呈现的创编《小米粒儿童劳动微课100例》。在劳动实践中,在微课录制过程中,在积极分享过程中,力学学生树立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学习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
多年来,学校开展“教室在窗外”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走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场景,投身于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任务群中多个劳动项目。每学期,学校都开展“小米粒劳动十会”“点赞身边光荣劳动者”、学习“大国工匠”和“劳模进校园”等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匠心’精神,从身边的真劳动做起,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力学小学以“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国家劳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和途径,将国家育人要求积极转化为学校具体的育人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真实的劳动需求,学习劳动本领,创造美好生活。
来源:南京市力学小学
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