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个春节,老刘格外忙碌。这段时间,他的电商生意特别红火,芦苇根、菱角米、大闸蟹、银鱼……这些淮安地道的美食,最远的已售卖到黑龙江。“今年春节生意不错,营业额大概有10万。”老刘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老刘名叫刘元标,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的白马湖村人,也是世代渔民。“靠湖吃湖”曾是这个小渔村里120多户渔民的生活来源。
“一条小船丈把长,家里三代里面藏,早晨出门两手空,晚上归来饥肚肠。”20多年前的白马湖村虽然水面多,但养殖方式粗放、长年捕捞,导致湖内资源匮乏,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记者采访刘元标
由于围圩造田、围网养鱼等过度开发和城市尾水、工农业废水污染,风景秀丽的白马湖一度成了当地村民口中的“白马大沟”。
当地政府意识到过度消费环境资源终将被反噬,决定不能放任自流、要开始行动:2010年,白马湖退圩还湖工程正式启动,白马湖(淮安)水域范围内的所有养殖土圩、网围和其他渔业设施实施退圩还湖。
转变发展方式,并不会一蹴而就,也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我们都是世代捕鱼的老渔民,退圩还湖就像让鱼儿离开水,怕活不下去。”刘元标说。
不过,很快他们就想通了。一方面,是拥护生态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当地村委会关于上岸后的政策落实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划,让他们对未来收入也有了把握。
2011年6月30日,湖上的221户渔民全部完成退圩还湖,共计退出水面12000多亩。
但世代以“湖”为家的白马湖村人,决定依旧发挥要自己的特长,一边继续从事水产养殖,一边开拓新产业——生态旅游事业。
渔乐湾景区
餐饮船、游艇、渔家乐……重新构建起来的白马湖村从此有了个更加响亮的名字——“渔乐湾”。随着渔乐湾的名气日涨,游客开始络绎不绝,年游客量从每年一两万人次,增长到目前年均50万人次。
渔乐湾景区航拍
这一过程中,金湖县供电公司也在努力配合当地政府及村民做好湿地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工作,将渔乐湾的所有餐饮船都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改造后的全电厨房干净、明亮,没有了油烟味,电炊具也能精准控制火候。更重要的是,和传统厨具相比,年碳排放量降低45%以上。
同年,刘元标也抛下“渔网”,转型成微商。“渔乐湾红火起来后,天南海北的客人来这里旅游,一来二往就成了微信好友,起初是在微信上问问有没有时令性的美食,慢慢生意就做大了。”
刘元标展示螃蟹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此时,对于已将生态旅游事业打理得蒸蒸日上的白马湖村而言,这项工作推进顺利,初尝甜头的渔民们充分意识到,告别他们世代为生的渔民生活,就在当下。
目前,白马湖村共有电商148家,年交易额2亿多元,该村入选全省电商“十强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4万元,是十年前的三倍。目前,村里“90后、00后”是电商主力军,负责打理网店;“70后、80后”是产品严选官,负责养殖、采摘;“50后、60后”是打包发货员,从事粗加工和包装,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获益。
放眼白马湖岸边,专门为渔民上岸后建设的居住小区——渔乐湾小区,和周边得到修复的湿地环境,已几乎融为一体。颇具苏北风格的庭院式建筑,鳞次栉比,宽阔的院落里是旺盛的花草。
渔乐湾小区航拍
刘元标花了37万元购置的197㎡新家就在这里。
“1953年我都住在船上,冬天盖三床被子都觉得冷,夏天蚊虫四处飞,身上咬得没有一块好地儿。”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刘元标止不住地摆手,“现在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小区环境好极了,电线杆这些都看不见!”
渔乐湾小区还处于设计规划阶段时,金湖县供电公司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结合水乡特色、景区布局、电力需求等,精心编制了中低压电网建设与改造方案。2021年3月,电网施工与小区建设同步进行,共计敷设10千伏电缆2.763千米,低压电缆13.86千米;增加7台箱式变3490千伏安,安装分支箱46台,综合计量箱145台,充电桩28台,大大提升了乡村电气化水平。
退养、退捕,生态修复之后的白马湖,一天最美的时候是黄昏,水天相连一片浩淼。
刘元标还是白马湖湖上保洁队的一员。“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湖区的桃花岛水域这一块,水面上的漂浮物、水花生,都给它清理掉,每天每条船能打捞2000到3000斤漂浮物,能挣个2000块左右,钱不是重要的,回到湖上总让我觉得舒坦。”刘元标说。
从捕捞者到守护者,刘元标成功转型。成功转型的又岂止刘元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白马湖村也从人人口中的“白马大沟”摇身一变成为全省电商“十强村”,犹如这里的湖水一样,清澈而又亘古不息。
通讯员:章岑 程曦 梁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