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为上海而生的传奇建筑师
来源:扬子晚报
2020-03-18 15:44:21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有一个情节:徐文昌开展了上海老洋房业务,瞄准了一套叫做龚家花园的洋房,一开口就预估1.5亿。并说这个老洋房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邬达克所造。邬达克未必是上海滩名气最响的外国人,却一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外国人。

邬达克旧居里的画像

沪上但有花木扶疏之处,多半藏了铜像,表彰该位人士对上海的贡献,作曲家聂耳、剧作家田汉、病逝于上海的作家鲁迅,各有尊荣在他们的角落。外国人也不曾缺席,成就大上海,可不就是华洋杂处,矛盾与和谐交错的结果?

设计单栋建筑高达上百座的斯裔匈籍旅沪建筑师邬达克,岂不更有理由留下塑像?

据不完全统计,他在上海共设计有54个项目,包括“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大光明戏院(今大光明电影院)、慕尔堂(今沐恩堂)、爱司公寓(今瑞金大楼)、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1号楼)、西门妇孺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以及达华宾馆。其中,32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129号(原哥伦比亚路57号)的“邬达克纪念室”,确实在门廊的端头陈设了一尊由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捐赠的邬达克铜像。

邬达克旧居里的铜像

据说,由邬达克旧居修缮改造的纪念室花费超过了2000万元。尽管四周蹿起的高楼,硬是把这幢英国都铎风格的乡村别墅挤到窄弄边角,附近也早已成了热闹的马路,但一踏进此地仍能感受到一分恬静自适。这是1930年至1937年,邬达克于上海飞黄腾达时期的居处,亦是旅沪匈牙利社群聚会场所。

其实,邬达克在建造这幢老洋房前,先是计划在马路斜对面的60号为自己建造住宅,后因在同期进行的慕尔堂项目时,因遭遇资金困难而得到孙中山之子孙科相助,邬达克出于感恩低价转让给了孙科,自己则在马路对面另建新居。

邬达克旧居

邬达克的父亲捷尔吉是一名营造商,他是邬达克的偶像。1910年,身为长子的邬达克不得不放下少年时期对哲学与神学的爱好,进入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修习建筑专科,准备继承家业。岂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青年建筑师变成了奥匈帝国军队在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1916年6月,因伯力战役失败,头部受伤的邬达克成为战俘,一路颠簸流离至希洛克。据说,1918年10月初,邬达克在运送战俘的火车接近中国边境时,毅然跳车逃亡,逃到了哈尔滨。虽然听来不乏夸张,但或许同声称他连同伙伴逃离战俘营、在隶属俄国的中东铁路局通过重重关卡,把手里的假护照换成边境通行证再沿线南行这一说法相比,还是较为可信的版本。

1918年10月26日,邬达克从东北抵达沪上。当时的上海与摩洛哥丹吉尔,是世上唯一不需要身份证件便能居留工作的城市。奥匈帝国战败解体让邬达克成为没有国籍的人,他出生的匈牙利小镇拜斯泰采巴尼亚,后来被纳入斯洛伐克版图,对于自己到底是匈牙利还是斯洛伐克人,他感伤地说,祖国分裂了,但他这个人要如何分成两半呢?

是年11月初,落魄的邬达克在上海外滩的克利洋行,找到了一份绘图员的工作。1923年,他获得了第一个设计机会,与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国花旗总会(今福州路209号,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楼)。这座建筑轮廓醒目,风格庄重又富于变化,是美国殖民地时期乔治复兴风格。

在上海执业的邬达克,无法如大多外国公民,仗着母国在沪势力,得以享受治外法权保护。已失去故国的他工作上亟须步步为营,不能犯下错误引起纠纷,这与他一丝不苟、追求完善的设计理念,相辅相成。

如邬达克传记作者彭切里尼所言,邬达克在上海的脆弱感也正是他的优势,政治中立的形象与出色的设计,使他更容易赢得华人业主的信任;而邬达克富于个人风格并引进现代潮流的作品,往往比带着殖民风格和傲慢的“列强”洋行建筑,更符合这些华人精英欲匡振积弱国势、寻回民族自尊的需求。

1922年6月1日,邬达克与出生于上海的德国富商卡尔·西奥多·迈耶之女吉塞拉成婚,1925年初,在外滩24号自立门户成立邬达克打样行,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号,这个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风格的别墅,成为其在上海的第二个家,不过现在已不复存在。

不久,他有机会为金融巨子刘吉生设计别墅,作为刘赠予其妻的生日礼物。这时的邬达克真是春风得意,婚姻美满,事业腾飞,他规划的刘宅亦花飞蝶舞,这洋房被昵称为爱神花园。

现在的爱神花园进驻了好几个文学杂志,上海市作家协会(巨鹿路675号)也设在那儿。

国际饭店

邬达克从未料到会久居上海,成为打造这座城市现代性的重要推手。他原先只想赚够盘缠返乡,岂料,战事发展以及1920年11月18日父亲因心脏病骤逝,使他不得不努力工作负担家计。

邬达克的事业在上海攀上高峰是成就湖州银行家出资建造的国际饭店。这栋地上地下共24层的高楼,源自建筑师1929年游历美国时的灵感。要在上海松软的沙质地层盖摩天大楼,于当时技术是极大挑战,邬达克与团队克服万难,他巧妙运用美国建筑理念与德国冶钢技术,统合华人资本与优秀的本地营造商创造奇迹,造成空前的轰动。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自1934年12月竣工直到1983年称雄半个世纪的“上海之巅”建筑,见证了若干上海近代文明的初始。1933年,年轻的贝聿铭骑车多次途经饭店建筑工地,瞧见高楼自挖出的大量沙泥中升起,未等读完圣约翰大学的课程,便踏上去美国求读建筑学的道路,并终成一代国际建筑大师。

国际饭店与大光明戏院把邬达克推上顶点,但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进行,打样行的生意江河日下,此后的国共内战,让他明白离开上海的时刻到了。1947年2月上旬,他携家眷乘波尔克总统号离上海去欧洲,先在瑞士卢加诺小住,后去希腊和意大利罗马旅行,开始参与考古工作。

1948年6月下旬,他辗转到了美国加州,定居于伯克利。除了偶与当地建筑师合作、设计亲友居所的零星工作,他潜心曾经热爱的哲学、神学与考古研究。

1958年10月26日,因心脏病发作邬达克在伯克利家中去世,40年前正是这一天他抵达上海。

肖舟 孔昕(媒体人,纪实作家)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