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达140,可破格入围!多所985高校官宣“强基”选拔新政,数理化等单科拔尖考生可关注
2024-04-17 22:14:39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接连发布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不少考生和家长在查看简章时发现,部分高校在破格入围和成绩折算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数学、物理、化学等单科成绩足够好,同样能有破格入围强基测试的资格。

数理化等单科成绩“达标”,可以申请“破格”

记者对各高校强基简章进行了梳理,发现的确有不少高校在简章中写明,考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单科在高考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可以申请强基测试的破格入围资格。如西北工业大学,要求考生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4-5倍之间,即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国防科技大学要求考生数学单科成绩达到该科目总分98%(含)以上,且高考成绩排位在学校分省招生计划数的3倍至5倍之间,即可入围。

中山大学对于报考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且已确认报考的学生,高考数学成绩140分及以上,或物理成绩达到100分的,可以予以破格入围,入围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须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大连理工大学的多个专业,都予以了单科破格入围条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应用物理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在高考改革省份要求物理科目成绩不低于97分,且高考文化课加权成绩处于分省分专业计划4-6倍(含6倍)之间,在非高考改革省份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应用化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在高考改革省份要求化学科目成绩不低于97分,且高考文化课加权成绩处于分省分专业计划4-6倍(含6倍)之间,在非高考改革省份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

并非高校“任性”,“破格”有章可循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允许单科“破格”,并非高校“任性”。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写明,“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2024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不仅在破格入围的方式上有变动,部分高校在成绩折算的方式上也有变化。比如,南开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和重要权重科目成绩加权计算得到入围成绩,哈尔滨工业大学使用高考单科成绩加权计算后的入围成绩作为入围标准。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提到,强基计划目的是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下,部分高校对于原政策作了微调,对某个学科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放宽了门槛。比如部分高校采用放大物理、数学权重或者在某一学科逼近满分的情况下,给与破格录取机会,这也是给对基础学科有天赋的孩子一个特殊的发现通道。

“破格入围”后,还要经过学校考核

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破格入围”不代表直接录取,高校还会对通过初审的考生进行考核,并根据相应的招生办法来进行录取。

据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是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名校,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参与强基计划的绝大部分高校,主要以学科竞赛成绩破格筛选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对于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且按破格申请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将对其学科特长及综合表现进行审核。

偏科生的机会来了?下结论太早!

高校强基计划允许单科“破格”的消息一出,网友们顿时炸锅。尤其是数学单科在破格条件中的出镜率之高,让不少网友感叹“数学为王”的时代来临。

基础学科拔尖,可以破格入围强基测试,这一现象应该如何看待?业内人士表示,2024强基简章中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单科成绩的“破格”提出具体要求,对于中学基础学科教学无疑会有一定的促进。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相应的教学投入会加大,一线高中教师对于学生解题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也会更加注重。但过分放大和强调单科“破格”,同样会有负面影响。以数学单科为例,高考数学考察的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度,、熟练度和精细度,创新能力不是高考数学的考察的重点。此外,高考数学命题时也不允许出现特别难的题目。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数学单科的成绩来评判,不见得能挑选出数学能力最强的考生。数据统计显示,很多数学竞赛成绩优秀,后来在数学科研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就的人,高考数学成绩并不是很高。

因此,能在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中走到最后的,必然是综合素质优秀,且单科成绩同样出色的学生,考生不妨客观评估自身实力后,再行报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