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岱读史 | 古代的避暑神器
2024-07-11 21:43:50

又到了夏季,天气热到感觉人快要融化。现代人好歹有空调“续命”,那么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难道只能默念“心静自然凉”吗?其实对于避暑,古人有的是“神器”。

身着竹衣的清朝人 图源:《馆藏民国竹衣赏析》(陈杰杰)

竹衣:贴身小风扇

在古装剧里,即使是炎炎夏日,古人好像也得穿得严严实实。这一点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很有发言权,他曾在《小畜集》中描述了自己在某个夏天,为了礼数,穿戴整齐地出来迎客。好不容易熬到客人走了,他赶紧返回卧室,并且对仆人们说道:“你们轮流来给我扇扇子!我真的快要热死了!”几轮扇下来,怕热的他依旧汗流浃背。

假如王禹偁能拥有一件竹衣,大概就不用热成这样了。是的,你没看错,古人居然将竹子做成了衣服。竹衣是明清、民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线穿连细小竹管编制而成的具有降温祛暑功能的特殊服饰。在筹建闽侯民俗园民宿文物征集中,就曾发现过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竹衣。这件竹衣采用纤细且坚硬的竹截作为主要制作材料,然后再以细小的麻线穿竹截空心后,串结联缀成菱形渔网状片成形,衣着外缘则用浅灰色麻布缝制捆边。为了美观,竹衣的下摆处、腰间及手臂部位还编织了几何花纹图案,竹截表面呈浅褐色,看起来古朴典雅。竹衣的款式也很简约,长袖、圆领、对襟,类似于清代流行的短身马褂。

在史料文献中,并未详细记载过竹衣的来源。倒是《福州民俗志》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竹,福州有不隶于道家而在家的职业道士,应人之请作各种祈禳法事时,要穿长的道袍,暑天道袍之内所穿的‘套’(衬衫),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削竹为细管,长径寸中穿孔如小小竹枝,以麻线联缀之,组织成衣,叫做‘竹’。使道袍不紧贴于身,可防汗渍。”古代的道士也怕热,为了解决夏天长时间穿道袍的闷热之苦,于是就想出了以苎麻绳穿竹管做网结状竹衣作为散热降温的办法,毕竟竹贴在身上清凉爽身,而网结状的竹衣可以使外衣与肉体间隔,增加空气透隙。

不仅是道士,古代的达官贵人以及有钱人家的书生,也很喜欢将竹衣贴身穿在朝服或长衫之内,这样既有风度,又能降低温度。自明代以来,尤其是在清末民国之时,穿竹衣用来避暑纳凉,那可是时尚达人的专属。

除了竹衣外,古代的“竹夫人”也是避暑神器之一。古人既可以将手足搭在竹夫人之上,也可以直接将它夹在两腿之间。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送一个竹夫人给皮日休,为此还写了首《以竹夹膝寄赠袭美》,诗中大赞竹夫人的纳凉功能。至宋代,苏东坡写了首《送竹几与谢秀才》:“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诗中的谢秀才送了苏东坡一个手杖,而苏东坡则回赠了一个竹夫人给他。

竹夫人叫着暧昧又亲密,但碰上爱较真的文人,于是又有了反对意见,此人就是黄庭坚。当时赵子充写了一首名叫《竹夫人》的诗给黄庭坚看,黄庭坚看完表示:“竹夹膝是用来纳凉避暑的,这不是夫人的职责!这个名字不妥!我看应该叫‘青奴’!”为此,他还写了首小诗:“秾李四弦风拂席,昭华三弄月侵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政要青奴一味凉。”此后,也有很多人将竹夫人称之为“青奴”。

凉屋原理 图源 网络

水帘+风轮:堪称古早中央空调

有了竹衣和竹夫人,还热怎么办?别急,古人也能设计出制冷的机械装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水帘。

所谓水帘,是指在屋脊和亭檐中铺设水路管道。当夏季来临之时,利用水车等机械设备将冰凉的井水引入管路之中,再顺着房檐四散而下。如此一来,周围瞬间就可以变得凉气飘飘。据《南宋馆阁录》记载:“泉东有竹屋一间,周回设斑竹廉,中设黑漆掉一,竹花瓶一,香炉一,石墩十二。屋北有井,灌水于屋脊,巡檐而下,如雨溜焉。”除了没有主机以外,这套水路系统已类似于现代的中央空调。只不过,由于水帘的制冷效率低,必须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得不断地转动抽水和鼓风设备才行。

这个时候,得大型风轮出场了。据《武林旧事》记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又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帕,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又置茉莉、素馨、建兰、康香藤、朱模、玉桂、红蕉、阁婆、詹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笑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宫中殿外有寒竹瀑布,殿内有冰雪百花。在一切都准备妥当时,风轮一转动,整个室内凉意四起,且花香四溢。

这个风轮猛到什么地步呢?《武林旧事》中记载道:“洪景卢学士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竟然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绞半臂赐之……”是不是像极了现代人办公室里被空调吹得冷到要穿外套的同事?

改变不了气温,就改造房屋

水帘与风轮的机械设备多是在皇宫与高级政府机构内,古人日常想避暑纳凉还得利用地势来修造住所。

宋代大臣范镇曾在一处极高的台基上建了一座庵,每到夏日,格外清凉。一个人乘凉也无聊,于是他就邀请司马光一同来乘凉,顺带秀一下他机智的大脑。没想到司马光微微一笑:“要不还是去我家吧!”谁能想到司马光居然建造了一个地下室,利用阴凉的地气来避暑。

若是建不了庵,也挖不了地下室,古人就只能多做一些门窗来增加居室的通风面积。《闻见后录》中曾这样描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

说到设计室内门窗,陆游堪称是建筑设计师加装修队队长。他曾经盖过一间房子:

“其南北二十有八尺,东西十有七尺。东西北皆为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明寒焕为舒卷启闭之节。南为大门,西南为小门。冬则析堂与室为二而通其小门,以为奥室。夏则合为一室而辟大门,以受凉风。岁莫必易腐瓦、补罐隙,以避霜露之气。”陆游盖的这间房子三面墙都开有窗户,上面都装有窗帘,平日根据天气的阴晴冷暖而选择开闭。唯一没有装窗户的南面,他又设计了一大一小两个门。这样一来,每到夏天,就把堂和室合二为一,并且将大门打开,与三面墙上的窗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通风,绝对凉快。

金陵小岱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