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K12一体化办学的学段衔接!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召开骨干教师会议
2024-07-12 16:37:44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正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探索——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学段衔接。7月5日,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召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会议。


会议上,学校党总支经卫宏书记指出如何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整合学科资源,推进和实施学校管理的一体化、课程的一体化,是值得大家深入讨论、探索的问题,希望各学科组、行政组在今天的骨干教师会中,共同探索促进K12一体化办学的学段衔接之路。


图片

周蓓蓓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搭建成长阶梯——小初英语衔接》。中小学英语同属基础教育范畴,既相辅相成又有其各自独立性。如何做好小初衔接工作,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尤为重要。她从学科育人意识、英语素养培养、学生习惯养成和学生心理关注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为学校小初衔接工作做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图片

张荣毅老师以《小初衔接新篇章,三年规划铸辉煌——数学小初衔接和初中一体化的思考》为题,从认知发展的连续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学校发展的保障性四个角度,强调了小初衔接的重要性,分享了初中部数学组针对不同的学情,定制个性化的提优和特长生培养方案。最后张老师总结反思了今年小初衔接、学科提优工作,并对后期的K12学校一体化推进工作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图片


盛译萱老师以《赓续文脉,继往开来——打好古诗文基础,十二年融会贯通》为题开展了讲座。“怎样与学生共建一幢立意高远的精神大厦,启蒙学生独立思考、得体表达,成长为丰富有智慧的人”,这是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精神追求,也是河西外国语学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的追求。盛老师提出,大家要重视学生成长阶段特点,做好校本课程搭建、利用一贯制优势助力学生成长,让河外星河教育润泽十二年求学之路。


图片


随后,各备课组、教研组展开热烈讨论,教师们共同研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分享教学的创新思考,以研促思,以思致远。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学部朱金老师汇报了小升初数学学科如何做好衔接,内容包括知识点的衔接、思维方法的衔接、学习习惯等。知识点衔接方面主要包括数的扩充、代数的初步认识、方程思维以及几何图形等;思维方法的衔接要注重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数形结合、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习惯的衔接强调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与归纳,注意学习效率。

图片


小学部陈珍老师以《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策略浅析》为题,汇报了学校信息组对未来学科发展与拔尖人才培养的工作规划。陈老师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现实情况,从优化师资队伍、研发贯通式课程、打造新型学习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整合学校各种硬、软件资源,做好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与个性化的后期培养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图片

政治历史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王美娟老师提出如何将学科知识和素养的培养分解到小初高各学段,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逐渐养成通过史料去说明历史观点的方式,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养成和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将会为高中历史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片


符恒老师基于高中英语学科的攻坚和提升方面提出,可以根据高考英语对学生的语言交际、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要求来倒推初中、小学英语学习目标的愿景。符老师汇报中对初高衔接、小初衔接英语教学,给出以下建议:初中阶段重视夯实语音发音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逐步提高阅读难度以训练批判思维能力;小初衔接英语教学应注重音标知识的学习、阅读难度和长度的逐步提高以及题干长度和情境的创设。

图片


图片


最后,张校长就培训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探索和实施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式,为学生们打造一条更加连贯、高效、全面的成长路径意义重大。感谢培训中各位老师的分享,相信一体化办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校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更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本次培训锻炼了我们的骨干教师团队,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来源: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编辑:高嘉曼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