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多部门亮实招,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2024-07-24 22:39:27

江苏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作出系统部署。7月24日,省政府召开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就《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服务保障美丽江苏建设

“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部门,也是美丽江苏建设的主力军。”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介绍,近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服务保障美丽江苏建设。全省共划定陆海生态保护红线1.82万平方公里,划定江苏特有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约1.47万平方公里,覆盖了60%以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省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净增加”。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4%。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5%,完成了国家前期部署的目标任务。保障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约4.35万亩,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省共建成绿色矿山107家。“十三五”以来全省建设用地供应存量占比由30%提升到65%,实现以较少资源占用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国家山水工程建设,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69万亩,有力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0个国家试点和16个省级示范工程,完成土地整治超40万亩。

孙卫东表示,下一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以实际行动推动《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助力江苏省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空间管控和环境保护相关要求,优化美丽江苏空间格局。进一步严格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守住美丽江苏安全边界。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产出效益和绿色开发水平,提升美丽江苏绿色指数。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继续实施土地、矿山、海洋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夯实美丽江苏生态本底。

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变废为宝”

《实施意见》第四条提出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一体化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

“废弃物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变废为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李义介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起草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立,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全国前列。

具体提出5方面26条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着重体现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在推进机制上,强调要突出废弃物循环利用全链条管理。探索构建我省循环利用产业链图谱,建立完善重点建设项目库和资源回收利用重点企业制度。二是在产业定位上,强调要体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依据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废弃物特点,优化全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布局。三是在实施路径上,强调要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供有力支撑,明确了加强重点领域废旧设备回收循环利用、引导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规范化、加强废旧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回收利用等具体任务。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撑美丽江苏建设

建设美丽江苏,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建国表示,省科技厅将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重大平台建设,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加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增强绿色发展引领力。大力实施《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推动设立省地联合基金项目,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今年省自然基金项目专门设立新能源和储氢、深地与环境等专题,针对生态系统固碳机理和调控机制、环境系统低碳绿色重构原理、湖泊颗粒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风险特征研究等方向开展探索,布局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以及生态系统碳汇巩固能力提升等方面,立项支持100多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标志性和颠覆性成果。

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增强绿色发展辐射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面向可再生能源新型系统技术及装备研制、氢能低成本高效制备和储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总体水平和氢能与储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和数智控碳等方面,全链条、系统化组织一批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项目,为推动能源系统升级、低碳转型发展及产业链绿色重构等提供技术支撑。

着力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能级,增强绿色发展驱动力。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江苏产业实际,努力打造标志性重大科技平台载体。推动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等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在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碳排放核算与监测等领域研发和服务。支持绿色氢基能源等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绿色能源等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台《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建立全流程市场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不同应用场景打通政策瓶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目前城镇化率超过了75%,可以说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由原来的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增强韧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金文介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既是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求,也是落实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2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金文表示,为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通过开展省级试点项目建设,一方面及时跟踪了解总结地方的一些好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清单;另一方面,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来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路径。今年5月,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这个政策当中,聚焦六个方面18项具体举措,主要围绕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土地供应使用方式、产权登记办理服务、施工图审查管理、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财税金融支持和组织推进,来积极回应基层诉求,结合不同应用场景打通政策瓶颈,为推进城市更新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

近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等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城新贷”财政贴息贷实施方案》,给予实施主体1%的银行贴息支持,希望通过这项政策,能够鼓励更多的实施主体参与到我们的城市更新当中去,探索研究多方参与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农村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领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深入推进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在太湖地区12个县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项目,比去年增加7个;在具备条件的水稻种植区,新增实施18个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

持续提升农业生态化水平。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修订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指南,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今年上半年全省改造面积10万亩。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利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双百日”提升行动,深入养殖场户现场服务指导。目前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处于全国前列。

扎实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成首批124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2200多个行政村、39个片区列入2024、2025年度培育计划、有序推进。

下一步,江苏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投入品高效利用,科学推进肥药减量增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聚焦生产末端治理,不断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聚焦生态系统保护,切实强化农业资源涵养;聚焦乡村美丽宜居,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做足“水+文化”文章,让美丽江苏建设可观可感

《实施意见》在“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样板”方面,强调要塑造“水韵江苏”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宁介绍,江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样板的优质文旅资源条件。江苏将推进品牌化建设,做足“水+文化”文章,让美丽江苏建设在文旅领域有更多可观可感的“实景图”。

致力打造全域可游的魅力空间,铺展“水韵江苏”美丽画卷。更好服务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美丽江苏建设等重大战略,构建以水为脉、推动江河湖海各展所长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体系

聚力塑造更有知名度、更具竞争力特色标识,增添“水韵江苏”独特魅力。提炼展示彰显文明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文旅实践案例,让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更有显示度。

生动讲好文旅融合故事,传播“水韵江苏”别样精彩。挖掘用好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海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旅融合的理念,统筹规划、系统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水韵江苏”文旅大品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