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感觉真好,太感谢我的爸爸了!”9月12日是35岁的朱女士出院的日子,半个月前,她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为朱女士捐赠肾脏是她的父亲。当天下午,该院肾移植中心另一台亲体肾移植手术也取得了成功,33岁的陆先生接受了来自母亲捐献的一个肾脏。
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南医大二附院开展肾移植已经三周年,217例患者在此重获新生。亲体肾脏捐献是一种充满爱和勇气的行为,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著名肾移植专家顾民教授说,每一次手术,团队都全力以赴,让每一个生命在爱的奉献中得到延续。
朱女士为二附院肾移植专家团队送上锦旗
两例亲体肾移植诠释“骨肉情深”——
父亲为35岁的女儿捐肾
35岁的朱女士(化名)来自盱眙,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21年底,她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在医院就诊期间意外发现血肌酐大于200umol/L。历经9个月的保肾治疗,有一天,朱女士突发胸闷气喘,在当地ICU抢救并诊断为尿毒症。“上有老下有小”,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为了能够灵活工作,朱女士选择了进行腹膜透析治疗。
在家人的支持下,朱女士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咨询亲体肾移植。朱女士的母亲先进行了首轮筛查,却发现母女的血型不合。
“用我的吧,我年龄大了,不用再干重活了。”65岁的父亲提出为女儿捐献肾脏,父女俩配型非常成功。体检后还发现,父亲尽管年龄偏大,但是一直干农活的他身体素质很好,没有基础疾病,符合移植的条件。“我和爸爸感情最好了!”说到这里,朱女士的眼里泛起泪花,她说,从小到大,她都是父亲疼爱的小女儿。
2024年8月底,朱女士接受了来自父亲的肾脏,术后肾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手术后,我感觉一天比一天有劲,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朱女士笑着说,过去因为生病,每天饮食和饮水都有严格地限制,“渴得受不了也只能抿一小口,现在终于可以大口喝水了。”昨天,朱女士顺利出院。她的父亲因为恢复得好,一周前已经出院了。“希望可以早日回归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来报答父母之恩。”说到未来的生活,朱女士充满期待。
母亲为33岁的儿子捐肾
2023年初,33岁的陆先生(化名)突发乏力、胃口很差、双腿浮肿,到医院就诊却发现已是尿毒症,医生建议立刻透析。浙江老家的父母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南京。在父母长达一个月昼夜不离地陪伴下,陆先生终于渡过难关,脱离险境。
出院后陆先生每周三次规律血透,在父母的陪伴下,他逐渐适应了血液透析的生活节奏,但愁云依然笼罩着这个小家。一次偶尔的机会,他54岁的母亲了解到亲体肾移植,多方打听后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过一系列地检查后,母子二人顺利通过配型。2024年9月,陆先生和母亲接到通知,来到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住院,“心情很激动,也很紧张”。
9月12日,母子二人分别接受了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的供肾切取术和肾植术;手术由顾民教授带领的肾移植团队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分别入住泌尿外科病房和肾脏病中心肾移植ICU,接受进一步地治疗和护理。
顾民教授带领的肾移植团队正在进行手术
亲体肾移植具有更多优势
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肾移植手术三周年。9月12日下午,南医大二附院肾移植病区举行了一场简短而温馨的庆祝仪式。南医大二附院党委书记顾民、副院长戴春笋、朱清毅以及肾脏病中心、泌尿外科、OPO、手术室的部分工作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亲体肾移植是亲情的体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最为真挚和无私的。”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著名肾移植专家顾民教授介绍,二附院的肾移植手术已开展3周年,这些肾移植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主要分布在20至60岁,最小15岁,最大65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亲体肾移植具有更好的配型、更长的肾脏存活、更低的免疫抑制用量、更低的感染风险等优势。“从医学的角度,亲体肾移植配型成功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我们医生更多地是要去对捐献者进行仔细评估,要尽可能保证供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顾民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亲体肾移植捐献者范围包括:接受者的配偶(需结婚2年以上或育有子女),直系血亲(父母、子女),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兄弟姐妹、舅甥、叔侄、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和通过民政部门认定的长期养父母、养子女关系。经全面医学评估和伦理审查后,这些亲属可捐献肾脏。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与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开展深度协作,可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予以一定的资助,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助力患者的健康恢复。
通讯员 陈艳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图片摄像 顾颐菲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