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标题并没有搞错。
“三言二拍”是晚明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凌濛初编著的五种通俗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其中留存了大量生动的市井语言,是研究晚明城市日常生活的鲜活史料。
《醒世恒言》书影
四百多年前的通俗小说与网言网语有“毛线”关系?告诉你真有,还不是个例。有的比现在的同类词文雅,有的则已被延伸了新的字义。只能说,一些流行网语不过是翻新出来的“老货”,说得学术一点儿叫语言的返祖现象。
是不是有点“情何以堪”啊?那就从“情何以堪”说起。
《拍案惊奇》卷之十六“张溜儿熟布迷魂局 陆蕙娘立决到头缘”,讲述人贩子张溜儿设局“仙人跳”,让拐来的老婆陆蕙娘谎称“表妹”做诱饵,正好撞上举人沈灿若想续弦。不料“成亲”之夜,陆蕙娘却真的看上了沈举人,便声泪俱下道明真相:“况以清白之身,暗地迎新送旧,虽无所染,情何以堪!”看看,意思和现今完全一样。
《二刻拍案惊奇》卷之四“青楼市探人踪 红花场假鬼闹”说到有个财主家的儿子张寅,是个“学霸廪生”。小说是这样注释“学霸”的:“那廪生学业尽通,考试每列高等,一时称为名士。”这是直接可以作为度娘“学霸”条目举例的。明朝廪生属于秀才中的特别优等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原先江南地区好像没有“狗子”这种说法的,至多随童稚叫声狗狗。宠物越来越得宠后,带有喜感的网语“狗子”就流行开来。其实这词儿宋代就这样叫了,到了明朝在民间已经大放光彩。据学者研究,“狗子”仅在冯梦龙的“三言”中就出现了23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书。
还有一些演变了的网语。“毛线”是一个含义多样的网语。明朝没有工业化的机器来生产毛线,所以叫“半丝麻线”或“皂丝麻线”,都是家庭纺车或织机做出来的玩意儿。《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篇小说清人朱素臣(也有说是尤侗)改编成戏文《双熊梦》,上世纪五十年代又改编成昆剧《十五贯》而家喻户晓。小说讲述刘贵弃儒从商,丈人借他十五贯本钱,他喝得醉醺醺戏言要卖掉小妾陈氏。陈氏吓得连夜逃走,路遇一后生(戏文里叫熊友兰)结伴同行,后生肩上恰恰也背着十五贯钱。当晚,刘贵被杀,钱财被盗。陈氏与后生一同被抓获。后生叫冤道:“我自半路遇见小娘子,偶然伴他(她)行一程路儿,却有甚皂丝麻线。”还有说“半丝麻线”。《喻世明言》第三十八卷“任孝子烈性为神”讲任珪听说浑家梁圣金的什么“姑舅的阿舅”常来家里,而且一上楼就待大半天,顿时大怒。岂料梁氏撒泼说:“他便是我爹爹结义的妹子养的儿子,我的爹娘记挂我,时常教(叫)他来望我,有甚么半丝麻线!”
语言的“螺旋式”演化真的很有意思。
简 雄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