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让科研成果精准走进车间
2024-09-26 10:09:43

“以往,为了一点点新技术,我经常带着公司一帮技术骨干‘挤牙膏’。现在,既有创新联合体,又有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科研项目打通了赋能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最近,记者走访企业采访科技创新时,一位老板坦言,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产业链和创新链匹配度更高了。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浓度、科创强市建设的高度。当前,苏州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注入了黏合度更强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机制,广大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大提高了。

如何“跨界”赋能?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9月15日,苏州市举行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大会上,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模型项目获得了政府奖励。思必驰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自豪地介绍,公司自研的对话式语言大模型DFM-2,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行业落地应用,此次获得奖励,将继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助力苏州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

企业,在市场上嗅觉最敏感,天然是创新发展的主体。以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大会为例,全市15个“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全面起跑,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苏州数据集团人工智能合作生态项目,以及《南京大学—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联通苏州全国级通信枢纽综合项目、“苏州市人工智能(太湖)算力中心”瑞盈算力技术服务平台、华为入驻苏州大模型训练基地、苏州工业园区(息壤)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等相继签约。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苏州企业界涌现出一批创新发展的优等生,善于把产业与科创粘在一起,其诀窍正是企业的全过程创新,往往由“一把手”领衔。

在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由迈为股份董事长周剑直接掌管,面向光伏、显示、半导体等行业,依托真空、激光、精密装备等关键技术,设置了一系列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在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源兼任技术中心负责人,负责整体的运营与决策,下设技专委员会、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海外研究所、管理支撑等部门。

苏州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千行百业,走的是坚持企业创新主体的路线,“长期主义”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全国第四,中国独角兽企业18家、全国第六。

如何抱团发力?

产业创新资源就近集聚

在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主动寻求科研赋能的同时,苏州政府部门也一直持续加力,注重在布局导向上“抓两头”,一方面,鼓励支持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苏布局合作,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创新效益上“促融合”。

在苏州纳米城,龙头企业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先进微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记者见证了“纳米微球”的“神奇变身”——显微镜下,这些不起眼的小颗粒连点成串,遇水迅速散开,独立分布在玻璃片上。这种名叫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的新材料,是重要的色谱耗材,相当于生物药的“杂质去除剂”。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介绍,完成微球的精准制造,实现中试放大和真正的产业化,历经了上万次技术攻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顺着创新链,苏州企业向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挺进。日前,苏州阿诺精密切削技术有限公司加入山特维克集团暨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仪式顺利举行。这家本土企业,经历22年的快速发展,正式加入全球刀具行业龙头企业山特维克集团。在建的创新中心“量身定制”,将赋能阿诺,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围绕全市“1030”产业体系,苏州龙头企业集聚创新资源,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立足点,在新能源、光子、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产业与科创体系实现“合体共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74.38%,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立足点,在新能源、光子、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建科创联盟,推动同一领域各类科研机构,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加快融合、联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区。

如何打通堵点?

深化改革是黏合剂

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融合的一些堵点卡点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努力与协同共进。

今年以来,《苏州市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20项政策举措(即“科创20条”)全部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苏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介绍,与过去的科技政策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首次把所有科技政策进行统一梳理,围绕高科技企业培育、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等方面进行集成;二是对每一项政策进行全方位设计,小到研发投入,大到独角兽培育都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陈列着其面向工业计量、消费电子、半导体、PCB、光伏、汽车等精密制造提供的视觉测量、检测、制程等高端装备产品。这些新产品、新技术,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研发部门或研发团队完成的,实质上源自公司研发的总集成。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曹葵康博士介绍,企业承载了创新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围绕机器视觉核心技术,既有自主研发,又有产学研合作研发,还有海外组织实施重点创新项目。

放眼全市,一系列改革任务摆在面前,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机制不完善、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积极性不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划分和考核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不完善等。

据苏州市科技局介绍,接下来,全市科技体制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创新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针对通过创机制、给经费、减考核、增激励等,条目式提出可操作、可细化、接地气的“干货”,清单化推动改革任务落实。

唯有改革,才能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匹配的堵点,才能提升“苏州智造”整体创新效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