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
2024-10-04 13:02:07

在浙南小城瑞安,有一个曾联松广场,广场的花岗岩的基座上有一座半身铜像。铜像中的人戴着眼镜,目光深邃而坚定,斜仰着头,似是在构思那面神圣的旗帜,又似是在眺望那面旗帜带给亿万中华儿女的灿烂光芒。人们用这种方式将他记在心里,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五星红旗,这面让人难掩心中澎湃的旗帜,很多人会以为如此美妙的设计应是出自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之手,或是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大家之手。实则不然,它的设计者——曾联松,并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美术家,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员。在曾联松的铜像侧面有一段介绍文字:

曾联松(1917—1999),1932年从瑞安中学毕业,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1944年至1946年任瑞安中学教师。1949年7月,响应筹备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号召,设计了五星红旗图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曾联松曾说“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是啊!五星红旗是曾联松的一次激昂之作,也是他一生的无上荣光。1917年12月17日,曾联松出生在浙南小城瑞安。这里没有北方的磅礴壮阔,而是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如玉,山清水秀。曾联松的家就是这里的一户书香门第,虽算不上殷实富足,但也衣食无忧。曾联松的祖父曾叙卿是小城里的老中医,在当地颇有名望;父亲曾宇人曾在杭州湾海塘水利工程处工作,是一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母亲出身名门,识得些许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教下,加之从小就浸润在故乡千年文脉中,曾联松喜好诗书,忧国为民。

1932年,曾联松从瑞安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时值家国存亡之际,他和同学们慷慨激昂地走上街头,积极参与抗日爱国运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写得最多的游行标语。几年后,怀揣报国之心的他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不得不迁往重庆,曾联松愤而写下《负笈入蜀》:

国破山河异,人亡四海忧。

烽烟燃大地,血泪染卢沟。

天下兴亡责,匹夫赴同仇。

溯江正负笈,直上险滩头。

1938年,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后来他几经辗转,回到了浙江,在瑞安中学担任历史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同学勇龙桂的邀请下,曾联松来到上海,在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秘密经济新闻据点——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不久,他住到华山路 466号的“现代经济通讯社”职员宿舍,把妻子项佩瑜、大儿子也接来同住。他们所住的职员宿舍不大,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楼上还有一处破旧的小阁楼。在这个小家里,曾联松有爱人的陪伴,有孩子承欢膝下,心里十分温暖。

1949年5月,随着上海的解放,他所在的通讯社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曾联松那份对国家、民族的赤诚和热爱之情,依然蕴藏在心底,等待着祖国的召唤,随时准备着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山河破碎,战乱纷争。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里,曾联松和其他千

千万万的爱国人士一样,怀揣着赤子之心,热血激昂,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报效祖国。正如同窗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廿五秋级毕业纪念册》上对他的评价:

曾君联松,性刚毅,不为威武所屈……君于国事,尤其关怀,

满腔热血,常欲效用沙场。激昂慷慨之气,令人望之折服……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黄黎 邵凡晶 撰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