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的生活日用品大多数是到供销社开设的商店购买。人们生活所需用品供销社都能满足,那时候食物不含添加剂,可以放心食用。购买的物件也没有质量问题,都是真材实料。比如:扯布做衣服,带上布票钞票到供销社的布匹商店即可买到;食盐、酱油、味精、食醋、牙膏(当时还有朝阳牌牙粉),洗漱用品、学生用的铅笔、橡皮擦等都要到供销社的生活商店购买;想买糖,需持有糖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去供销社的生产资料商店购买……供销社是几代人的回忆。
当时的农村还没有普及使用电能照明,农民照明要到供销社或代销点购买煤油,点燃煤油灯照明。煤油在农村需求量比较大,供应紧张,因此时常断供。大厂山潘商店备货充足,只要去买就没有断货的时候,记得每年我都要步行来回三四个小时去山潘商店打上两三次煤油。山潘商店位于南磷菜场后面一排砖瓦房,主要承担姜桥、张云等生产大队(现在的和平社区)农民供给服务,农户少,货源充足。每次去还会顺便帮邻居代购,去时带上四个玻璃瓶,分别装进两个小麻袋里,用一根小扁担挑着。
去山潘商店购买煤油时,姐姐总会叫我打上一瓶上海日化厂生产的友谊牌雪花膏,它是当时最优质的护肤用品,50g装一瓶0.23元,80g装一瓶0.37元。那个年代护肤类品种少,比如:五分钱一只的蚌壳油、七分一只的蛤蜊油。友谊牌雪花膏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也是几乎仅有的几种护肤品之一。每次走进商店,来到雪花膏的柜台前,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女人就会热情迎接,她的柜台上有几只大玻璃罐,罐里面都装着满满的等级分明的雪花膏,营业员周身上下收拾得非常利落,洁净得体,上身一袭藏蓝色的对襟中式便装(当时没有工作服),领口处露出白白的衬衣,衣领露在外面,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很能琢磨顾客的心思,说起话来绵软婉转,很有亲和力。雪花膏罐旁斜插一杆秤,它是用来称雪花膏重量的,买雪花膏的顾客带着一个扁方形的玻璃瓶,大多数是第一次原装的用完后保留下来的,瓶体有凸起的半弧状纹饰,这样的瓶子既厚实又防滑。雪花膏我姐姐从小用到大,第一次是买原瓶装的,以后就一直用空瓶子去买散装的。我拿着瓶子去,营业员拿着一个小勺子,给我打满。
营业员打开盛满雪花膏罐的盖子,一股香味飘出。有时营业员还允许我取点儿抹在手指上,试试是否足够清爽润滑。营业员长年累月用称,她用起来行云流水,麻利快当,往往秤杆高高翘起,将要滑砣时就十分利落地把精致青铜小秤砣抓在手上,既显得分量满足,又十分赏心悦目。“雪花膏来雪花膏,没有瓶子拿纸包。”如果没有带瓶子,营业员也会用牛皮纸帮你包好。
现在化妆品种类繁多,有国产的、进口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消失,但那些深藏在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不会消逝。供销社已经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那些关于供销社的美好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它是那个年代的象征,是我们生活的见证。
作者:赵庆宝(江北新区玉带实验学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