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悯情怀贴着人性书写历史与日常——“贾梦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24-12-08 23:08:58

在当代文坛,贾梦玮身兼作家、编辑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工作组织者等多重身份,他策划责编的作品中有9篇(部)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也获得了在场主义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和汪曾祺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12月8日,“贾梦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齐聚一堂,从各个角度就贾梦玮与其散文创作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主办,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致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要代表中国作协带外事出访团到柬埔寨参加外事活动,出发前特地发来短信,表达对各位专家的感谢,同时祝贺贾梦玮,并祝本次研讨取得圆满成功。

“散文是跟我最搭配的文体”

“我对诗歌和小说创作无感,没有这样的冲动,我觉得散文是跟我最搭配的文体”。在研讨会上,谈及与散文的缘分,贾梦玮如此说道。

贾梦玮,江苏东台人,据他自述,初中毕业后他因家境贫寒辍学,自考本科后,又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96年,贾梦玮到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将近30年。

早在十几岁时,贾梦玮就已发表散文,除了散文创作,他还写过散文理论文章,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关于散文的研究。“我以前写过一篇《我们的散文》,还得到全国报纸副刊优秀评论奖一等奖。所以我对散文是情有独钟的。”

贾梦玮散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历史存在的沉思,二是对人间烟火的凝视。前者主要收录于《红颜》《南都》两部散文集,《红颜》书写的是被宏大历史遮蔽掉的后宫女性命运,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讨论她们每一个人的痛苦、分裂和挣扎;《南都》则是主题式写作,以散落在南京各处的名人故居、遗迹为载体,展开历史深处的故事。后者为随笔新作《往日情感》,将往日视为“故乡”,并从未停止对过去时日的回望。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贾梦玮的三部散文集,从题材、语言到写作技巧和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写作的幻术”

今年8月,贾梦玮凭借《地铁上也有生离死别》一文获得汪曾祺文学奖,授奖词是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所写。谈及该篇散文,郜元宝用“震惊”来形容,他说,书写历史很难,但书写日常生活更难,因为所描述的都是大家的切身经验,要讲出你的主见,对于作家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乘坐地铁的经验大家都有,有的时候就麻木了,贾梦玮的很多感慨,我们曾经有过,但都让它随风而去,而他愿意把它收集起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文字,而且不断深入地追问。”“他的眼光是很宽阔的,写的不仅写南京地铁,还要他所到其他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地铁进行比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写在地铁上他的邂逅、偶遇、所思所想、个人的经历,指向的是人生。”贾梦玮也比较看重这一篇,所以把它放在《往日情感》这部散文集的第一篇。

在贾梦玮的散文中,郜元宝看到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传统。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看得更远,他指出,泰州学派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从日常生活当中能看到道,看到一种美。因为泰州学派的学术滋养与承传,贾梦玮天然地远离宏大叙事,特别重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感与感受。他通过摇篮写到对母亲的回忆,通过地铁捕捉到都市人当下的情感与无奈,这样的写作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又重读了《红颜》与《南都》,他认为,这两部散文集虽是再版,但现在读起来仍有新意,这说明这部散文集有超越时间的力量。在历史文化散文写作中,很容易把它写成材料的转述或堆砌。如何通过“写作的幻术”,把死去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在思想与知识之间,知识与情感之间如何平衡?谢有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散文后面站着一个人”,是这个人把他笔下的知识、记忆、感受、细节、经验统合在一起。而贾梦玮很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平衡,用非常自然的语言写出来。

“这种对于历史的处理,能塑造或者达成非历史的力量。”谢有顺说,“让你不仅仅觉得这是历史,也是人生,是自我、是当下、是生活。当一种历史散文让你联想到当下、人生和生活,有一种非历史的力量的时候,这才是现在的人理解历史、接近历史的方式,尤其是以散文这种方式。”

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也有类似感受,他认为,贾梦玮的历史写作不掉书袋,而是把历史具象化,“具象化到最能够跟历史的日常生活贴近的那个层次上面。虽然是在读历史,但有时候觉得是在读日常生活,这非常难得”。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认为,散文要写好,要处理好“寻常与奇崛”的关系。“贾梦玮写的人文、山水、人物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但是又有很奇崛的东西在里面。”他举例说,《地铁里也有生离死别》一文的最后一句“地上地下都有人生的十字路口”,贾梦玮的散文里有很多这样的金句。有了这样的句子,散文就有了高度和境界。

“梦玮本身就是有意思的散文”

读懂贾梦玮,理解贾梦玮,“知识分子和人性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在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说,贾梦玮是一个有着明晰而坚定的散文价值观的作者,“我理解的他关于散文的价值观,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坚持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第二是贴着人性写作。”

上海市专业作家潘向黎认为,贾梦玮有悲悯情怀,他的笔下有一个关键词是“人”,他感兴趣的并不是男性、女性,他感兴趣的是人本身,在《红颜》中,他对笔下的女性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体察,尊重她们作为人本身的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在他笔下,被扼杀、扭曲、戕害,不仅是女人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散文作品浩如烟海,散文家的写作如何能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的品质?郜元宝认为,散文最重要的是散文的心,“到底这个散文的心是什么?今天说起来是个人的性情。华师大钱谷融先生讲写文章不可无我,‘我’要绝对彰显出来。”

“梦玮本身就是一部有意思的散文。散文的写作不仰仗艺术,主要是以作者这个人作为散文写作的根。”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同样如此认为。而在研讨会中,贾梦玮也表示,“散文和作者之间是统一的。作为有志于散文的写作者来说,我的努力的方向依然是人的问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