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颗粒”对齐 将研究做透
2024-12-26 00:28:27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12月20日,在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国际创新研究院”)的实验室,生物增材制造科研团队负责人帅词俊拿起一块比牙齿略大的白色材料递给记者。

帅词俊手中的这一小块“骨头”,看似不起眼,相关研究却花了近20年。近日,帅词俊牵头的项目“可降解骨植入物的可控制备与功能设计研究”获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项研究在口腔医学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目前已经与西安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一期投资1亿元的产业化协议。”帅词俊说,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熊仕显介绍:“颗粒材料涉及方方面面,例如研究院所涉及的生物增材制造、矿冶过程智能化、先进功能材料器件、氢冶金与新材料、无序物质科学这几个重点领域,包括增材制造、矿冶过程、氢能制备及应用、稀土材料、分子铁电材料和光电功能材料等研究方向。”

在国际创新研究院余艾冰院士团队的微尺度精细3D打印实验室,曹磊博士向记者展示了基于气溶胶喷射的新型材料精细打印技术及打印墨水。该项技术可实现高至数微米的打印精度和微尺度3D打印能力,其代表性应用领域有脑机接口、柔性器件等。

在聚合物气凝胶课题组最新科研成果高性能材料演示实验区,课题组负责人张思钊博士向记者介绍了其团队正在攻关的气凝胶热防护材料,以及面向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壳聚糖气凝胶节能保温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思钊打开温度超过1000℃的喷火枪,对准一块白色薄片样件灼烧数十秒后,材料没有出现任何形变或损坏。

张思钊表示,该样件具有耐高温、高效隔热、阻燃防火、维形等性能,而如何实现气凝胶热防护材料的结构多功能一体化构建,正是他们团队的主攻研究方向,其成果也将落地。

“石土、粮盐、粉末等都是颗粒物质,研究涉及矿业、材料、能源等众多领域。”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彦教授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因人们对过程中颗粒行为的了解十分有限,其实际操作不得不依赖经验,如同在“黑箱”操作。

周宗彦介绍,实验室的目标就是围绕流程工业过程中涉及的颗粒—流体多相物质流传输、关键操作单元优化决策与智能控制、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颗粒相关基础研究,让“黑箱”亮起来。

“我们研究院依托江西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计算颗粒技术研究中心,结合江西省特色产业,以研究院为平台汇聚创新力量,实现机械、材料、化学、资源、能源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