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2025中国非遗春晚,75岁南京金箔匠人话传承:干到走不动为止
2025-01-17 07:15:03

传承非遗瑰宝,赓续中华文脉。1月13日,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2025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圆满完成录制。晚会将于蛇年新春佳节期间在广东卫视、大湾区卫视播出。其中,作为江苏非遗的代表,来自南京的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人王必生受邀参加了录制。

记者了解到,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2025中国非遗春晚,导演组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及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本届非遗春晚将主打青春活力,青春非遗。邀请多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及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以及青年传承人、非遗青少年传播者登台,展现古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老传承,非遗在新时代年轻人中全新继承与发扬;在展示全国非遗的基础上,邀请非遗传承人、著名戏曲名家、京剧名家王珮瑜等作为晚会嘉宾;邀请乌兰图雅、龚琳娜、刘宇、黄子弘凡、李振宁等青春新星,同台献唱,打造一场新老传承、文化沉淀与青春活力兼具的非遗晚会。

现场包括“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必生在内的十位来自全国的国家级传承人将带来一个共话非遗传承的节目,大家还带去了各自的蛇年作品。王必生告诉记者,“去广州录节目感觉很荣幸,一连录了三四天,发现录节目也挺辛苦的,但很高兴能有机会宣传咱们南京金箔,也更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南京是中国金箔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以金箔制品闻名遐迩,明、清时代,甚至成为宫廷贡品。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俗称“打金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南京金箔,在过去被广泛用于佛像、神像贴金以及装点皇家园林等。现如今南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金箔生产中心。在南京龙潭、花园等地,金箔生产仍然沿用古代传下的制作工序,技术要求高,锻制过程系用真金经过十几道工序打造而成。经捶打出来的南京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位于栖霞区龙潭,是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项目管理单位,唯一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金线制作技艺”项目管理单位。

回顾学徒经历,王必生的故事一定有一个关键词是“坚持”。1951年,王必生出生于江苏南京,1973年分配到南京龙潭的一家金箔厂,跟着师傅学习打金箔。练基本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1克重的金子,要捶打成1平方米面积的金箔,难度可想而知。从学徒到大师,王必生一坚持就是近50年,历经千锤百炼方能让金箔软似绸缎。2011年退休后,王必生被原单位返聘,继续在金箔锻制工艺上发光发热,目前主要负责金箔生产的监督和检验工作,还经常给来厂里参观的人们讲解和展示。

上世纪90年代初,人工打金箔逐步被机器捶打取代。为什么还要坚持耗时费力的人工捶打呢?王必生目前教六个徒弟,其中有四个是市级传承人,还有两个是区级传承人。“他们能吃苦,天天练基本功,每周三还会集中起来练习。没有三四年的基本功,根本打不了。老祖宗世世代代留下的技艺,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否则以后就看不到了。”多年手工捶打金箔的历练,让75岁王必生的身体素质很好,如同常年锻炼的运动员一般。他笑说,这也是多年辛苦传承技艺带给自己的宝贵财富。“我要一直干到走不动为止。”

举办中国非遗春晚,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也是致敬非遗传承人,致敬他们保持初心的工匠精神。让古老的非遗在中国非遗春晚这个亮丽的舞台上精彩绽放。同时,也依托中国非遗春晚这个文化大舞台,搭建产业平台,挖掘展示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非遗春晚”整体品牌概念,推出“非遗春晚”文创产品、品牌授权等,携手文化界、企业界、媒体界等合作伙伴,在内容呈现、业务模式、品牌IP等多方面带来创新,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