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宝藏|7000年前的猪长这样
2025-01-22 17:00:08

“家”字由“宀”和“豕”组成,“豕”就是猪,屋内有猪便是“家”。

早在7000年前,猪就在河姆渡人的日常生活中了。上世纪,河姆渡遗址内发现了一只猪纹陶钵,高11.7厘米,口径21.7厘米×17.5厘米,底径17厘米×13.5厘米,浑身透着古拙灵动的艺术气息。它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陶钵是古代盛放食物和水的日用器具。河姆渡人学会了烧制陶器。他们使用泥条盘筑法,即先把陶泥搓成长条,一圈一圈地盘筑成型,再抹平表面泥条痕迹,进行烧制。

这只陶钵,浑身呈黑色,因为陶泥内含炭,所以被称作“夹炭黑陶”,那这些炭是哪里来的呢?考古人员发现,陶钵胎体内夹有大量炭化了的植物茎叶的碎末。这是河姆渡人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误打误撞?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认知。

这件陶钵不是常见的圆形或方形,它造型独特,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上阔下窄,最吸引人的是,陶钵上还有一只小猪,它脑袋前伸,圆圆的眼睛向下瞪着,缓慢地行走,像是在寻找食物。这是只7000年前的猪,又长又尖的嘴巴,短而粗的鬃毛,带着一股桀骜不羁的气质,同时也显示着它与野猪的密切关系。

这只猪身上还有简单的双叶纹、重圈纹,那是河姆渡先民朴素的审美。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标志性文化之一,因最早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而得名。这里地处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河姆渡人在温暖多水的地理环境下,种水稻、采野菜、捕鱼虾、住高架木屋。原始农业让粮食有了保障,河姆渡人开始饲养家畜。猪纹陶钵便是在河姆渡人富足的日子里诞生的。猪纹陶钵的野猪形象,是河姆渡人原始畜牧业的缩影,证明当时动物的驯化和家畜的饲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这件陶钵不仅是工艺美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策划:冯秋红

文字:臧磊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