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家门口”就医更便利
2025-01-23 16:41:17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江苏一直将“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水平提升”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大力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一系列服务成果融汇成人民群众的坚强“医”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两会进行时,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都在关心哪些健康热点话题?他们又带来哪些金点子?今年省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于丹丹

关键词:慢病筛防

省人大代表丁强:传统“送医下乡”到“数智防控”

丁强代表

省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丁强注意到,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健康意识相对薄弱,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体检等,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农村居民在慢性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相对滞后,往往在疾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才被发现,这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与此同时,传统的“送医下乡”等方式也较难第一时间收集到患者的反馈和变化,诊疗过程中的跟踪随访也尚存一定偏差。

为了解决慢病筛防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效率问题,丁强建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数智防控体系,实现对居民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测,为慢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健康管理的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同时保证数据质量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据悉,目前在泰州市实施的“星网计划”就是省内数智防控较为成功实践之一。“期待全省多一些这样的试点。”丁强呼吁,只有将慢病管理的关口前移、下沉,实现跨部门协同共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上下联动,同时完善政策与资金保障措施,才能让慢病的防控管理真正实现科学合理的闭环。

关键词:罕见病

省人大代表张爱华:推动更多罕见病药物进医保

张爱华代表

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却是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多年来,省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张爱华致力于带领团队将目光落于此。2024年1月,江苏省罕见病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挂靠单位正是他所在的医院。中心每年完成罕见病分子诊断万余例,已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骨髓衰竭性疾病等罕见疾病诊疗近百例,社会影响巨大。

然而,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仍然是目前很多罕见病患者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罕见病群体,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张爱华建议,应全面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切实为患者家庭减轻负担。“一方面有很多高值的罕见病药物还没有纳入医保的范畴里,另外一方面现行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张爱华坦言,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罕见病用药虽然已经进入医保,但只能在住院期间使用,门诊用不了,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病人来说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无形中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耗费。

“我们期待罕见病的医保是多层次的保障,在政府专项医保覆盖的同时,还需要商业保险、慈善救助作为补充,形成可持续、可发展、完整规范的医疗保障体系。”张爱华说。

关键词:中医中药

省政协委员周贤梅:科技为中医药插上创新的“翅膀”

 周贤梅委员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一直是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中的关键词。何为传承,谈何创新?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贤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医药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是有别于西医的。首先要把中医药理论传承下来,但传承并不是指完全照搬,我们要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中医理论,用创新手段去发展,与现代医学相融合。”

周贤梅表示,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方法被运用到中医中药的临床研究当中,为中医中药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现在中成药上市首先要经过临床试验,运用现代化生产工艺,生产不同剂型不同包装的药物。”周贤梅表示,依托数智赋能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焕发生机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陈皮欧包、中药月饼、藿香正气冰美式……另一方面,近段时间“药食同源+滋补类食品”也成了青年人眼中的“香饽饽”“中医药”“养生”成为流量密码。在周贤梅看来,传统中药材如此融入现代饮食,也无疑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

省政协委员姚志剑:把精神心理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

姚志剑委员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尽管江苏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服务者的数量有所增长,但部分地区仍然面临着服务能力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等难题。省政协委员、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姚志剑表示,期待未来加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特别是提升精神疾病临床医学的重点专科建设的水平。“希望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同时他表示,期待重点推动精神疾病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探索建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基础的精准医疗体系。

姚志剑介绍,自己所在的南京脑科医院就一直致力于将优质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向下“输血”。“在省内,对于原先没有精神卫生中心的泰州,我们派出了10个专家团队和包括副院长在内的管理人员协助泰州建设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在南京市,我们对溧水区精神卫生中心和江北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也派出管理和技术团队帮扶,更进一步下沉到社区,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自点对点精准帮扶以来,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精神卫生诊疗服务。

关键词 出院管理

省政协委员沈波:让患者出院后也“有人管”

 沈波委员

出院后还有问题想问医生怎么办?回家后病情突然变化该如何处理?当前“快速康复”是主流,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系统的随访、教育、医学支持等,会遇到诸多难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沈波建议,建立区域统一的患者院外管理的相关指导政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关注患者全病程管理,院内、院外同质化服务,让患者出了院仍然有条件、有途径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建议医疗机构可以设立出院患者管理部门,开设专门出院患者咨询热线和出院患者服务班组等。以“互联网+”为工具,便于出院患者及时上传随访资料,让主治医生能够第一时间监测到患者出院后的疾病及健康指标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沈波表示,肿瘤患者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化诊疗后,将回归到社区医院或家庭的长期护理阶段,分级诊疗和照护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和康养机构培养专业康养照护师,将患者的长期康养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患者家庭。让三级医疗机构专注疑难杂症诊疗,让二级及基层和康养机构做好患者长期护理。

关键词:分级诊疗

省人大代表戴斌:优化医保政策,推进分级诊疗落地

戴斌代表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发展”等关键词句都让来自基层医疗一线省人大代表、滨海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的戴斌深有感触。

“在滨海,如今已实现数字医共体基层全覆盖。”戴斌介绍。近年来,滨海县围绕全面推进县域医疗资源集约利用,建立五项机制,“十三大中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数字医共体务实高效运行。全面建成心电诊断中心和影像中心等,整合全县医疗资源,重建诊断流程,实现基层检查,中心集中诊断;会诊中心、审方中心等在病历质量、用药合理等方面强化事前事中干预,实行诊疗水平同质化。不过戴斌也注意到,现有的医保政策以及患者的就医习惯,仍然与现行的分级诊疗政策存有相悖之处。“为实现大病不出县,医疗机构在加大自身内涵能力建设的同时,但仍需要医保政策支持,所以今年我建议通过不断地调整、优化医保统筹政策措施,持续协同推进分级诊疗落地见效。”

校对 李海慧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