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4年底,经江北新区市场监管局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的挖掘、培育,省市评审认定程序,江北新区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产生。其中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咖啡店、麻辣烫店、卤菜店,也有口碑良好的大饭店、运动馆、家庭农场,还有雅俗共赏的非遗等具有新区特色的品牌。近日,新江北报开设“名特优新”栏目,记者走进商户,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地图导航到江北新区凤凰南路“梧桐公馆”,顺着规划路线一路前进,在1934文化产业园内便能看到一栋造型别致的二层独栋咖啡馆。运气好时,还会在目的地附近,看到数百米金黄梧桐树披起彩裳,随风盈盈而落。
每一家咖啡馆都拥有自己的“性格”,个性鲜明的设计,也使咖啡馆成为静卧在城市角落的驿站。步入梧桐公馆,复古的民国风小洋楼和门口摆放的怀旧款电视机首先映入眼帘,壁炉、书墙、旗袍……各式各样的民国风小物件遍布了店内的各个角落。结伴而来的顾客往往会在店里点上一杯咖啡,或围着小圆桌谈笑,或在窗边的高脚桌前发呆,或带着微单互相拍照打卡,或看着身边的小猫慵懒地伸懒腰、互相打闹,感受暖阳洒在身上的“治愈”感。
海归女孩归国创业,“海味咖啡”香愈浓
咖啡馆的主理人张瑾,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大厂姑娘。从海外学成归来,手握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双学位的她,没有选择投身专业对口领域,而是在江北新区的软件企业开启职业生涯。
然而,大厂的烟火气始终是她心底最深的眷恋。身为咖啡忠实爱好者,张瑾深感大厂缺乏一个能让人静下心、细细品味咖啡的地方。这个小小的遗憾,在她心中悄然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最终催生了“自己开家咖啡馆”的念头。
说干就干,2023年3月,张瑾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梧桐公馆的筹备中。原木色吧台、暖色灯光、靠墙而立的木质书架、松软的沙发都是恰到好处的温暖治愈。壁炉、书墙、缝纫机、旗袍等充满年代感的物件也都是亲自购置……不到两年时间,她用年轻人独有的眼光与思维将梧桐公馆打造成了扫除“班味”、日常放松休闲的江北网红打卡地,周末每天接待超百人。
留住情绪价值,打造“咖啡+”新场景
“咖啡馆不仅提供咖啡,还围绕消费者需求的情绪价值去打造功能更丰富的空间。”张瑾表示,梧桐公馆在“咖啡+”经营模式上,一直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我们在咖啡馆的基础上,尝试了咖啡+定食、咖啡+旗袍体验、咖啡+手作体验、咖啡+文化沙龙等多种‘咖啡+’模式。不同的尝试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也让我在不断尝试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众对我们的期望。”张瑾说道。
作为“宠物友好”咖啡厅,梧桐公馆内还养着几只领养来的“小猫、小狗员工”,张瑾给它们取名四月、朵朵、花花、贾斯丁……温暖的午后,“小猫员工”慵懒的伸个懒腰、“小狗员工”恬静闭上眼睛睡觉,无意中也成了咖啡厅中独特的一景,温暖了不少食客的心。
如今的“梧桐公馆”,凭借着“高颜值”“爱猫人士天堂”“多元场景”等标签,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但想要留住客人,将“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离不开高品质的饮食。
“当时为了找到最符合梧桐公馆风格的咖啡豆,我去了安徽咖啡豆烘焙工厂三次,反复调整豆种和调配比例,最后才找到了酸度低、香味浓郁的意式三拼豆。”为确保每一杯咖啡都能呈现出最佳的口感和香气,张瑾将自己“极致追求”的特质发挥到极致。磨粉、过滤、焖蒸、滴滤,最大程度保留咖啡豆的原始风味与香气,使每一口都能品出咖啡的“灵魂”。
记者注意到,在“梧桐公馆”不仅有传统的美式、拿铁,还有年轻人喜欢的创意特调咖啡、围炉煮茶等,甜点中更是增加了每日手工现做的千层蛋糕、华夫饼等。此外,夏季的特调气泡咖啡、冬季的围炉煮茶,每次上新前,她还会先推出试饮,及时了解顾客的反馈。“摆在客户的角度做决策,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张瑾说道。
新江北全媒体记者 梁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