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至此,中国已经有44个项目列入了这个名录(名册),总数世界第一。
2025年蛇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江北的非遗传承人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节日添彩,同时也有积极参与非遗活动的学生、青年工作者,他们已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者,让非遗文化一路生花。
“奉使命来淮南逞说辩舌。我三人来到了这鬼门关前……此时间不可闹笑话,胡言乱语怎瞒咱,在长安是你夸大话,为什么事到如今耍奸猾……”
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非遗中的一项,2021年10月走进了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学校成立兰山京韵社团并对外招募社团学员时,当时还是二年级的杨墨劼被京剧的独特性深深吸引,踊跃报名。学校规定,成为京剧社团学员声音条件必须好,学习成绩等综合素质也要过硬。这些条件,杨墨劼全部具备,成功成为社团一员。自此他开始跟着学校聘请的专业老师学习,转眼已是3年多。在2025年学校的京剧专场演出中,他和其他4位同学沉稳细腻地表演了他们今年新学的选段——《淮河营》。
提起当时的选择,他说其他社团都能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上学到,唯独京剧不同。为了熟练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每天放学后,他会首先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练习,然后便开始在家练习,身形、动作、台步、唱腔……自己唱,给爸爸妈妈唱。
虽然学习京剧要占用休息时间,他依然乐在其中,并且想着上了中学后还要学。“因为京剧非常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他已经学会6个选段,台风自信从容,颇有“老生”气概。
在浦外高新小学的京剧社团,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共有101个孩子。女生是花旦、青衣,学习《凤还巢》《西厢记·红娘》等选段;男生是老生,学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年级的孙奕东也是一位“老生”,扮起杨子荣时正气浩然,精神抖擞。
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已成为浦外高新小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在校戏剧节上给家长和全校师生表演。优秀学员还会和社团同学一起走进幼儿园、敬老院表演。学校不仅有社团,还开发了京剧的周边文创,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江北记者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