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 “拆弹”!揪出食管里 5厘米 “肌瘤炸弹”
2025-02-20 09:34:46

      53岁的吴先生(化名)最近吃饭很成问题,明明也没吃多少东西,就是觉得堵得慌,又噎又胀,难受得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于是,吴先生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二院)求诊。

      超声胃镜和CT检查结果显示,在吴先生食道下段,靠近贲门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大“鼓包”,把他的食道挤得满满当当。医生判断,这应该是长了一个固有肌层平滑肌瘤。“这种瘤是良性的,本身危险系数比较低。”南医大三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林敏介绍,“但是如果放任不管,肌瘤容易越长越大,堵塞管腔,造成患者严重的进食困难。”

      吴先生的肌瘤不仅体积巨大,长的位置还很“刁钻”。“片子上看肌瘤长的很大了,一般临床常见的食管平滑肌肌瘤都在3公分左右,他这个长径超过5厘米,我们几年也不见得能遇上一个。”林敏表示,“而且瘤体形态还比较复杂,横跨贲门部,正好贴着胸部重要脏器,治疗时稍不谨慎就容易损害附近器官。”

      虽然近年来微创技术日臻成熟,但面对如此巨大的食管平滑肌肌瘤,由于内镜操作难度过高,很多时候医生们还是倾向于选择传统开胸手术。不过传统开胸术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创伤大、恢复慢,切除食管会改变原有消化道的解剖结构,术后易出现包括消化道气管瘘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为了帮助吴先生尽可能降低手术伤害,常州二院消化内科团队经过反复讨论,依然决定采用内镜下切除技术为患者进行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

      手术当天,凭借丰富的内镜经验,林敏首先建立食管壁上隧道,在隧道内完整游离肿瘤,然后经分片切除后,成功取出大小7*5cm的巨大瘤体。接着他采用食管全覆膜支架安全闭合创面,以避免术后穿孔和食管气管瘘。手术非常顺利,术后3日,吴先生就可以开始进食半流质食物,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2周后创面修复良好,取出食管支架后顺利出院了。  

      目前该手术视频已经被国际顶级期刊ENDOSCOPY收录。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二院)消化内科常规开展的一项技术,能在手术时保持消化道黏膜完整性、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胸腹腔感染等,大大降低手术对机体带来的创伤。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微创理念的普及,消化内镜已不再是单一的检查工具,而是成为了一把真正意义上的手术刀。内镜下的切除手术,实现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器质性疾病到功能性疾病的突破。

      南医大三附院(常州二院)消化内科现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消化病诊疗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消化内科现有3个住院病区,内镜诊疗中心和消化病实验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