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与亲人告别的历程,著名作家皮皮新作探讨必死结局面前的存在意义
2025-02-21 21:07:42

亲人,因缘而聚,缘尽而散,共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没有好坏对错,只有在共同时空下,相同屋檐下,同一饭桌前的相守。近日,著名作家皮皮最新亲情散文集《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下称“拉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皮皮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炙手可热,她的《所谓先生》《比如女人》《不想长大》《危险的日常生活》《全世界都8岁》广受好评。散文集《拉手》是一本写母亲、父亲、舅舅的书,更是写生与死、爱与恨的书,是她写给故去亲人和往日自己的情书,也是写给每一个正在面对衰老、面对分别的红尘路人。

《拉手》真实记录作家与妈妈、爸爸、舅舅告别的历程。其中有对父母冷峻的观察,对婚姻细腻的体悟,更有对父母与子女缘分一场的深刻理解和痛切反思。在真诚又略带幽默的行文中,作家力图拓展亲情散文的写作维度,不局限于对情意的讴歌和赞颂,更想把父母、舅舅作为平等的生命个体,拉开情感距离去打量,去体谅、去理解、去悲悯。 作者的文字真挚动人,充满了面对自我与生命的坦诚,可谓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在书中,作者皮皮回顾了自己与父母从“对抗”走向“接纳”、从“告别”走向“重逢”的心灵旅程。在他们离开后,“我”发现自己对父母最应做到的只有一件事——陪伴。这种理解横跨生死的界河。皮皮感慨道:“他们与我的死别,发生在他们躯体死亡之前。”

皮皮的妈妈有电影《好东西》中“梦中情妈”的气质,是一个坚强、幽默、宽容的东北女性。她的个性自由,她的勇于结束自己的婚姻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得益于母亲的这些特点,因此,她在追忆母亲时,无数次吟唱着“哦,妈妈”的旋律,也无数次展现出两个女人超出母女关系的惺惺相惜。皮皮说:“我不了解母亲。母亲了解我。”“我对母亲的理解,用了她的一生。”

父亲的形象则是失意的、倔强的,在人生的尽头仍然保持着抵抗与怀疑的姿态。在父亲的生命尾声,皮皮才读懂了他的孤独,心中充满了与父亲“擦肩而过”的惭愧。

在书中,作者不仅重新理解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重新理解了父母之间的关系。皮皮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父母:母亲如花,父亲如花土,父亲的存在让母亲的生命盛放。父亲和母亲在多年婚姻中形成的关系模式,似乎是很多家庭的模式,又似乎只此一个。世上所有的婚姻或许都是如此,爱有多深,恨就有多烈。陪伴有多久,厌憎就有多长。反之亦然。相濡以沫和一地鸡毛,从来都相伴相生、褒贬难断。

告别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皮皮也在书中写了舅舅,还原了他鲜活的剪影,一个此生未完成的“失败者”,或者屡战屡败的不服输者。亲情散文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生命哲学。皮皮也触达了这一点——在必死的结局面前,生命如何面对活着的过程,如何寻找存在的意义,如何打捞自己的价值?最终又如何面对孤身独行的恐惧与寂寥?

“一个真正的死,应该是一个好的结束。一个好的结束,也许还会带来一个好的开始。”

在行文至尾声处,皮皮对生与死的理解变得更加坦然。 “我仍站在时间中,你走出了时间。”离去的人们只是站在了时间之外,故人们就站在金黄的麦地里,站在山与海的尽头,遥遥向我们挥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