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认为大模型作为“准行动者”通过自主决策、网络互构与文化转译等能力深度嵌入国际传播网络,形成人机共生的复杂系统。研究发现大模型不仅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参与多模态内容生产,更通过API接口构建全球数据交换网络,使技术平台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型权力中心。面对技术寡头的算法垄断与价值观渗透,本文提出了“技术-文化”协同治理框架,在技术民主化与文化自主性的动态平衡中,使大模型从“数字霸权工具”转向文明互鉴的桥梁。
传统国际传播研究以人类行动者为核心,强调意识形态输出、文化软实力博弈与受众认知建构的三元互动。但随着大模型技术突破“工具性”边界,其作为“准行动者”的自主性日益凸显,国际传播从“人类主导的线性传播”转向“人机共生的复杂系统”,大模型通过数据摄取、知识重组与内容生成构建起新型传播权力网络,推动国际传播研究进入“后人类范式”阶段。
一、大模型的能动性表征与国际传播行动者身份确证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颠覆了传统社会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固守,其核心命题在于消解“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将非人类实体(如技术物、算法、数据流)纳入社会网络的能动性范畴。这一理论转向为理解智能时代技术社会化提供了关键框架——当大模型通过数据采集、算法迭代与交互反馈深度介入国际传播实践时,其已非被动执行人类指令的工具,而是通过技术具身性重塑传播关系的准主体。大模型作为国际传播“行动者”的合法性,主要展现出以下五种核心能力:
自主决策的技术能力。大模型通过强化学习与提示工程的协同,能够突破预设程序的机械响应模式,形成基于情境感知的动态决策机制,标志着大模型从“规则执行者”向“策略制定者”的范式跃迁。
网络互构性的生态演化能力。不同大模型通过API接口与数据管道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其交互模式呈现出“算法回声室”效应。模型间的数据博弈导致传播内容逐渐脱离人类初始设计框架,形成“技术黑箱协商”下的信息生态。
文化转译的中介化重构力。大模型通过跨语言对齐技术实现了文化符号的算法化重构,这种“文化意涵的算法转译”使得大模型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型中介者。但其技术黑箱特性也导致文化折扣的不可控性。
数据驱动的意图模拟能力。大模型通过思维链与递归推理技术,展现出类意图性的行为特征。这种“算法意图”虽不具备人类意识,但其通过强化学习形成的策略优化能力,已使大模型在国际传播中承担起事实核查与立场调和的准主体角色。
多模态交互的语境适应力。传播语境的动态复杂性要求大模型突破单一文本模态的限制,如通过整合语音识别、情感计算与跨模态对齐技术,系统可实时解析对话中的副语言线索(如语调、节奏、沉默间隔),并据此调整传播策略。
二、大模型交互驱动的国际传播权力转移与范式跃迁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国际传播的技术基础,更通过“算法黑箱”与“数据流动”两大核心机制,构建了一种“无身体的主体性”——即技术本身成为具有自主行动能力的传播主体。该主体性挑战了传统传播理论中“人类作为唯一理性主体”的预设,将技术物置于国际传播权力结构的核心位置,引发传播权力转移、主体关系重构与传播范式的颠覆性创新。
(一)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去中心化
首先,大模型作为内容生产者,引发人机协同的多模态叙事革命。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直接参与国际内容生产的全链条,覆盖新闻写作、视频剪辑、多语言翻译等领域。其次,大模型作为传播网络节点,国际传播权力不断向技术平台转移,如2024年全球70%的新闻推荐流量由五大技术平台(Meta、Google、字节跳动、腾讯、OpenAI)控制。再次,大模型作为知识生产者,可能产生递归循环与真实性危机,这种循环削弱了人类对知识生产的控制权,并引发两大风险:一是认知偏见固化,二是事实核查有可能失效。
(二)国际传播内容生产机制的颠覆性变革
首先,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与实时反馈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传播-反馈-再传播”的动态交互闭环,彻底打破了传统内容生产的单向性与滞后性。“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策略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更形成了“内容吸引用户-用户行为反哺模型-模型优化内容”的正向循环,为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其次,大模型的多模态叙事重构文化传播逻辑。以Sora为代表的跨模态生成技术,实现了“文本-图像-视频”的无缝转换,显著降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三)跨文化传播效能的非线性提升
首先,大模型突破了低资源语言的传播壁垒。低资源语言处理曾长期面临“数据贫困”困境,而大模型构建了“弱监督-自监督-强化学习”的三阶段训练框架,动态优化了翻译策略。其次,大模型实现了文化敏感性的算法调适。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挑战在于文化符号的精准转译,大模型开创了文化意识嵌入的算法范式,通过持续吸收用户反馈,自主更新文化知识库,形成动态演进的文化理解体系。再次,大模型实现了交互式传播的场景扩展和重构。如GPT-4支持的虚拟数字人技术正在重塑跨文化交互的时空维度,实现真正的文化情境化传播。
(四)国际传播权力结构的算法重构
首先,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信息权力格局,推动传播体系向平台化、寡头化方向演进。寡头竞争催生的技术权力再集聚已超越商业范畴,逐步演变为数字时代的“规则制定权”争夺。其次,大模型竞赛已成为大国数字战略的核心战场。如中西方在数据层面的意识形态分野,导致同一议题在不同模型中的生成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再次,数据殖民主义在语言资源分配中暴露得尤为彻底。虽然GPT-4宣称支持96种语言,但其训练数据中英语占比仍高达89.3%,导致生成内容常出现文化误植。
面对算法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大模型的价值对齐机制已成为技术政治化的新场域。面对算法偏见,“全球南方”国家正在探索技术“解殖”路径。未来国际传播秩序能否实现多元共生,取决于技术民主化进程与文化自主性的结合深度。
三、大模型交互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治理转向与突围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技术民主化与文化自主性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重构国际传播秩序的核心命题。若仅追求技术开源而忽视文化适配,可能导致“数字新殖民主义”;若过度强调文化保护而排斥技术协同,又会陷入“数字孤立主义”。因此,如何构建“技术-文化”动态平衡机制,成为国际传播治理的关键挑战。
(一)技术协同与治理框架创新
面对大模型技术寡头化引发的传播权力失衡,亟需构建技术协同与治理框架创新体系,通过人机协同审核、书写体创新等机制,在效率与伦理的动态平衡中重塑算法时代的国际传播秩序,国际社会为此做了不少有益尝试:
1.《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算法治理领域的制度创新。该办法不仅要求新闻类AI生成内容必须经过人工审核节点,更创新性提出“全链路追溯”机制——从训练数据标注、模型微调到内容输出,每个环节均需记录人类决策痕迹。
2.土耳其通过将GPT-4模型部署在Hyperledger区块链上,实现了生成内容的分布式验证——每篇AI新闻需获得51%节点对其事实准确性的共识才能发布,该架构使虚假信息传播率大幅度下降。
3.德国《世界报》设立的AI伦理委员会开创了算法价值观校准的新模式,该委员会由12名跨学科专家组成,每季度对生成内容进行“文化毒性检测”,重点审查历史叙事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
4.2024年上合组织数字部长会议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建立跨国模型知识交换协议,参与国可按贡献度共享经过脱敏处理的模型知识组件,同时通过同态加密技术保护核心数据,巴西与印度在此框架下的合作颇具代表性。
(二)人机协同的传播伦理重建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信息传播的伦理边界,催生出人机协同时代的新型伦理挑战。从文化敏感性错位到意识形态渗透,从数据殖民到算法偏见,全球传播体系亟需构建跨学科、跨文化的伦理治理框架。人机协同伦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技术风险,而是建立动态平衡的治理生态,这需要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与文化社群的深度协作。
当前伦理风险的核心在于算法对文化多样性与意识形态的隐形操控,而多模态评估面临“文化适配悖论”——模型越精准,越需要依赖特定文化数据集,反而可能固化刻板印象。全球数据治理的碎片化现状也加剧了伦理风险,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第十七条提出“数据地理透明度”原则,要求大模型公布训练数据的地理分布与语种占比。当算法成为信息环境的“隐形建筑师”,公众的批判性认知能力成为抵御伦理风险的最后防线。芬兰教育部的“AI素养2030”计划将算法批判思维纳入K12课程体系,经过3年系统教育,公民对AI推荐内容的盲从率下降了三分之一。
(三)全球传播治理协同与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化应用正在重塑国际传播秩序,但技术权力的集中化与文化数据的非对称流动,使得全球传播治理面临结构性失衡。在此背景下,数据主权的再定义与文化多样性的算法保障,成为构建新型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柱。
传统数据主权概念聚焦于地理边界内的数据管辖权,但在大模型时代,训练数据的跨境流动与聚合利用,使得主权边界变得模糊。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性为数据确权提供了新路径:一是智能合约确权机制,二是跨链溯源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的数字化延伸,要求将文化包容性转化为可量化的算法约束,具体实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指标体系的算法化,二是文化补偿机制,三是社群参与式训练。
综合来看,国际传播治理正从“技术控制”转向“生态共建”。未来突破的关键在于构建“三元治理框架”——技术标准协同化、文化表达多元化、监管机制弹性化。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所强调的——只有当每个文明都能平等参与算法规则的书写,数字时代的巴别塔才能真正建成。
四、结语
大模型作为准行动者的崛起,标志着国际传播从“人类独白”走向“人机对话”的范式革命,人类社会正迈向人机共生的国际传播新秩序。这一变革既带来跨文化理解的技术红利,也潜藏算法霸权与文化失真的风险。唯有在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的平衡中,才能实现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共生性正义”,使大模型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而非意识形态战争的武器。
【作者简介】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宋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3期。原标题为《重建数字时代巴别塔:大模型交互时代国际传播的主体重构与算法转译》。原文约12000字,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i0oWxmKEOQoI1bg1r3og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