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黄色工程车缓缓停在故障路灯下,刘勇和同事麻利地架起警示牌,升起高空作业车。他仰头望向12米高的灯杆,动作娴熟地检查线路、更换灯具。
1
“干这行,最怕的就是市民摸黑走路。”作为南京大厂市政公用有限公司的路灯维修班组成员,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双手点亮一盏盏“失明”的路灯是他工作的日常。
2010年,退伍后的刘勇被分配到南京大厂市政公用有限公司,第一份工作是下水道疏通。“那时候整天和淤泥、杂物打交道,一双手泡得发白。”他回忆道。
2019年,公司内部调整岗位,他转岗到路灯维修班组。面对全新的领域,刘勇从零起步。
起初,他紧跟老师傅的脚步,频繁往返于各个施工现场。面对复杂的电线系统,他选择用最质朴的方法——死记硬背。为了考取至关重要的电工证和高空作业证,刘勇开启了“白加黑”的奋斗模式。白天,他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线路板实操,在一次次模拟操作中积累经验、磨砺技艺;夜晚,当城市陷入宁静,他仍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啃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就这样,经过长达半年的不懈努力,刘勇终于顺利通过考核,实现独立上岗,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
第一次高空作业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站在9米高的作业车里,腿直发抖。灯罩卡得太紧,撬的时候手被划了好几道口子。”他指了指掌心的疤痕,“哪像现在,拆装灯罩分分钟搞定。”
2
路灯维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门道。一盏灯不亮,可能是灯泡损坏、线路老化,也可能是整流器故障。为了提升技术,刘勇积极参加各类电工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随着日复一日地学习摸索,刘勇总结出一套“望闻问切”的绝活:观察灯罩状态、听电流声判断供电情况、测量电压锁定问题源头。“现在我从赶到现场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控制在五六分钟左右。”
刘勇对探索新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维修过程中传统的接线方式,需要人工手动缠绕绝缘胶带,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绝缘性能也不尽如人意。刘勇在深入研究市场后,发现新型快捷插头虽然能解决接线耗时的难题,却存在接触不良的隐患。为攻克这一难题,他主动与供货商沟通联系,共同探讨优化方案。经过反复试验与调整,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自从采用优化后的方案,班组的维修效率大幅提升,直接提高了三成。
路灯维修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越是节假日,越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冬天作业手指冻得通红,酷暑高空暴晒易中暑,甚至要面对交通事故的突发状况。“去年有辆车撞歪灯杆,钢架摇摇欲坠。我们连夜抢修,避免砸到行人。”
3
刘勇所在的班组仅有八人,却负责大厂片区18611盏路灯,以及辖区灯箱和配电箱的维护。问及工作秘诀,他反复强调“团队”二字。“修灯可不是单打独斗的事儿,”刘勇认真地说道,“安全得靠大家互相照应,技术得靠经验传承。在这份工作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班长汪夕翔是班组的“定海神针”,30年工龄的老市政人,无论是路灯的线路故障,还是配电箱的复杂问题,在他丰富的经验面前都能迎刃而解;司机唐开江熟悉每一条街巷的路线,在紧急维修任务中,他的高效驾驶为及时抢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我算‘中生代’,承上启下吧。”刘勇这样简单地评价自己,但他的踏实肯干已经落在每个同事眼里,成为大家信得过的好搭档。
随着科技的进步,路灯也已经接上了网络,实现智能控制。“我们现在用的‘单灯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后台实时监测每盏灯的状态,故障自动报警。以前靠人工巡查,现在手机一点就知道问题在哪。”
“风吹日晒、登高涉险,确实辛苦。可城市不能没有‘点灯人’。”刘勇期待更多新鲜血液注入,“这份工作教会我责任,也让我看到自己的价值。”
新江北记者 朱葛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