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文宏医生在一段视频中提及,儿童早餐不许吃粥,要喝足够的牛奶。这在网络引起很大的讨论度。其实,张文宏医生的本意是儿童早餐要有充足的营养,但有些过激的网友过度解读,甚至将“喝牛奶”当作崇洋媚外的事。
事实上,喝牛奶在中国古代就早已有之,吃奶制品更是可追溯至秦汉之前。
韩滉 五牛图 局部
晋武帝赐苟勖乳酪,“随日给之”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农业地区并不注重食用乳奶。乳奶传入中原农区,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自上而下、由贵族而大众的过程。
秦汉时期,游牧民族的乳、酪逐渐进入中原地区,但此时基本是用马奶来制作酸奶或酸酪,也称马酒。当然,也可能会有部分是用牛奶来做酪。
西晋初年,晋武帝见尚书令荀勖身体瘦弱,便赐他每日饮乳酪,“赐乳酪,太官随日给之”。
荀勖一直深受晋武帝宠爱,时人称之为佞臣。因为他出于私心,将贾充之女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当时,侍中任恺、河南尹庾纯推荐贾充镇守关中,以抵御叛乱的秃发鲜卑族。荀勖却认为:如果贾充远放外任,他们这一派便会在朝会失势。现在太子的婚事未定,如果让贾充的女儿成为太子妃,那贾充便自然会留在京师。于是太子的婚事就这样定下来。晋武帝后来要废黜贾南风时,荀勖进谏请求,贾南风才没有被废。太子即位后,懦弱无能,贾南风一度专权,继而国乱政荒,最终引发“八王之乱”。
但荀勖这个人才思敏捷,非常懂得逢迎上意,所以晋武帝对其恩宠不堕,赐他每日食用乳酪,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到唐代,奶制品的制作技术逐渐丰富,唐孟诜《食疗本草》有记载,当时有牛乳、羊乳、酥、酪、醍醐、乳腐等几个条目。当时,牛奶、羊奶是被当作保健品使用的。一般老年人在冬天食用比较合适。白居易有《晚起》诗,其中有句: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麋。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酥是从牛羊乳中提炼而得的酥油。其他几种乳制品也各有制作方法,比如乳腐,这是唐代新发明的乳制品,也称乳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乳腐,诸乳皆可造,今惟以牛乳者为胜尔。《臞仙神隐书》记载:造乳饼法,以牛乳一斗,绢滤入釜,煎五沸,水解之。用醋点入,如豆腐法,渐渐结成,漉出以帛裹之。用石压成,入盐,瓮底收之。
到宋代,乳制品更为普及,《吴兴志》:大抵乡间畜牛之家,例能为酥及乳。市集上也出现售卖乳酪、滴酥、乳饼的。《都城纪胜》:如酪面,亦只后市街卖酥贺家一分,每个五百贯,以新样油饼两枚夹而食之,此北食也。
每个五百贯,按当时米价换算,差不多8石米,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两千多元。这不是平常人家吃得起的。1178年,太上皇宋高宗体察民情,“宣索市食”,其中就有“贺四酪面”,可见为当时著名美味。
三国时代就开始流行的樱桃蘸酪的吃饭,宋代仍然很流行。1056年春暮,梅尧臣《并日得朱表臣酪及樱桃》:
昨日酪将熟,今朝樱可餐。
紫莼休定价,黄鸟未衔残。
甘滑已相美,齿牙仍尚完。
应知消客热,远赠盎盈盘。
从这里看,是将樱桃和奶酪一并吃的。“昨日酪将熟,今朝樱可餐”,这说的是时令。“三月末,四月初,牛羊饱草,便可做酪”。其他季节牛羊可能产奶不多,做酪便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也正好是樱桃成熟期。
这种吃法,白居易也写过:手擘才离核,匙抄半是津。看来是现吃现制作。擘开樱桃去核,丢到乳酪汁里去,用汤匙舀着吃。
韩滉 五牛图局部
宋代江浙人常喝牛奶
宋朝人不光吃奶制品,还喝牛奶。闽江学院历史学系黄清敏曾对此有过研究,她在《宋代乳奶及乳制品》一文中做过梳理。
宋人陈直在《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诸疾方》中写到:“牛乳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使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故为人子者,常须供之以为常食,或为乳饼,或作断乳等,恒使恣意充足为度,此物胜肉远矣。”
在宋人的诗文中,牛奶也常常出现,苏东坡在尝过其子苏过用山芋研制的“玉糁羹”后,用“色香味皆奇绝天”来评价,他在诗中写道: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诗写得有些夸张,但黄清敏认为,牛乳苏轼肯定是喝过的,不然不会用来作比喻。黄清敏还在文献中发现,当时江南地区喝牛奶已成为非常普遍的行为。张仲文《白獭髓》中记载:“浙间以牛乳为素食。”素,平常之意。
杨万里在江南喝惯牛乳,回到江西吉安喝不到牛乳,赋《除夜小饮叹都下酥乳不至》诗,感叹道: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
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人们注意奶牛的选择:“牛须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纯黄色者为上,余色为下。其乳牛清洁养之,洗刷饮饲须如法,用心看之。”
但宋朝的新鲜牛奶,大概只有养牛的人家或者富贵人家才喝得上。因为新鲜牛奶极难储存。这离大规模养殖奶牛还有一段距离。有资料显示,要到1644年,也就是明朝灭亡的这一年,最早的牧牛场才在北京西华山建立。进入清朝以后,随着东西方交流的频繁,西方奶牛也陆续进入中国。
1920年消毒牛奶大批量进入上海
很多人都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西方人喝奶是他们的自古以来的传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牛奶是最完美的细菌培养基,常温下极其容易腐败变质,长期以来只能现挤现喝,不能保存运输。欧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制品而染结核病的人不计其数。直到18世纪末期的欧洲,牛奶的饮用也并不普及。以那时代伦敦为例,有的人会牵着奶牛沿街行走,现挤现卖,人们还可以从每天等候在圣詹姆斯公园门口的八头奶牛(夏天会减到四头)处买到新鲜牛奶。
现代化的牛奶作为大众化食品,是现代化的工业制造的复杂产品。1865年,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给新鲜液态食品加热能杀死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处理后保质期更长,便用它来加工牛奶,这就是“巴氏杀菌法”,“消毒牛奶”自此诞生,世界人们普遍采用。
中国使用这种方法杀菌要到1900年。当时在上海的法国驻军利用现有的牛奶房,开始售卖牛奶,引进了“巴氏杀菌法”。1920年利用“巴氏杀菌法”制作的牛奶在上海大批量进入市场。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若以1920年为界,那么中国人喝上现代化的牛奶比西方人不过晚了50多年。
当然,在民国,普通人家还是喝不上牛奶。牛奶的普及还是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到现在,牛奶更为普及,它成了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早餐中的重要选项。
资料来源:
宋代乳奶及乳制品 黄清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牛奶的近代性:以营养和卫生为中心的思考 王凤展 余新忠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十六卷(下)
牛奶包装史话 邵国良 上海包装2014.4
中国食料史 俞为洁 上海古籍出版社
潘金莲的发型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