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化十四年》开播,尊重史实的服饰化妆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在网上曾引起一阵讨论。这是一部架空剧,只是将故事落脚在大明成化十四年。历史上,成化十四年是西厂崛起的时间,对大明朝的特务政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本期“微史记”,邀请到明史专家、三峡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胡丹,为我们讲解“成化十四年”与大明王朝的“特务政治”。
宪宗与皇后画像。
为何再增开西厂
记者:“成化十四年”前段时间上播,一度引起网友讨论。历史上,“成化十四年”对大明王朝来说意味着什么?
胡丹:成化十四年(1478年),对大明朝整段历史来说,并没有转折或其他特殊的意义,或许影视作品从《万历十五年》之例,将故事设置在这一年罢了。对成化一朝来说,成化十四年的前一年,也就是成化十三年,可能更值得关注一些,因为这一年著名的西厂设立,在东厂、锦衣卫和司礼监等组织的打压下,到成化十四年,竟站稳了脚跟。对明朝的“特务政治”来说,这可以算作是一个重要节点。
记者:明朝的“特务政治”,影视剧中多有演绎。既然有了东厂、锦衣卫,为什么还要再设立“西厂”?
胡丹:这是因为明宪宗对其信息来源(具体来说,就是君主个人化的信息渠道东厂)颇不满意,不得不另设“西厂”。成化十二年,有个冒名“李子龙”的术士(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大师”),信众颇多,太监鲍石、郑忠都是他的信徒。他们将大师偷偷带入宫中,竟然偷窥皇帝踢球。这件事让明宪宗朱见深对内监很为不满,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也为了更好地掌控外界动态,成化十三年正月,明宪宗便在东厂、锦衣卫之外另设西厂。西厂人马由汪直在锦衣卫的校尉中挑选,共计一百多名善于刺探情报的能手,总部设在灵济宫前,称为西厂,以示与东厂相区别。
东厂和锦衣卫的设置较早。锦衣卫设置最早,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东厂则是在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所设,在开东厂之前,缉访大权尽属锦衣卫,东厂开设以后,原来统属于锦衣卫的权力便被一分而二,“内外相制”。可见“特务机构”也是相互牵制的,这就是明朝政治很大的一个特点,不容易“一家独大”。
现在已经很难弄清东厂设立的具体时间。但东厂的开设,必然与权倾一时的锦衣卫首领纪纲的命运有紧密的关联。在朱棣中年以前,纪纲最受宠信,“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但纪纲势焰太盛,引起朱棣的猜忌,当有内侍举报纪纲罪行时,朱棣立刻以谋反罪将他处死。时间是永乐十四年七月,这是一直在北巡的朱棣最后一次返驾南京的前一个月。显然朱棣赶在南行前夕,除掉了心腹之患。纪纲虽死,缉访之权却必须加强,此时开厂缉事,有现实的需要。另外,据称东厂因建于皇城东门东安门外而得名。东安门始建于永乐十五年,在此之前,皇城都没有,自然也没有东安门,当然更不会有因东安门而命名的东厂了。所以,我认为,东厂设立应当在永乐十五年之后。
宪宗时期的锦衣卫。(《宪宗元宵行乐图》)
朱元璋开启“特务政治”
记者:您刚才说,锦衣卫是朱元璋时期开设的,“特务政治”是从那时候就开始的?
胡丹:是的。锦衣卫作为祖制所定“亲军卫分”之一,职责广泛,从护卫皇帝銮仪到京城的沟渠治理、街道安全,几乎无所不包;而“缉事”之权则是最为著名的。所以许多人将锦衣卫视作特务政治(如同名的电影),属于以偏概全。东厂是明成祖开设的专职“特务组织”,除了总头头是太监,其他成员其实都是锦衣卫校尉;西厂也是一样。两者皆以“刺事、缉事”为职,本该致力于大奸巨恶之徒的刺察,可是在实践中常常无所不“刺“(甚者接受“民词”,干预民间的诉争),而且彼此并无明确的职责界限,所以经常发生滥权与“争功”之事。
我们目前看到的《太祖实录》几经修改,经过明成祖朱棣刷洗过的,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太祖实录》曾记载一事:风闻出镇和州的郭景祥,其子所为多有不法。朱元璋遣按察吏唐原嘉去查探,结果唐回来报告说,郭景祥“逐其子,其子持矟(长矛)欲杀父”。朱元璋与马皇后说,这样的儿子还要他做什么,杀了算了。马皇后说:吏言恐不实,况老郭只有一子。如果唐原嘉所言不实,杀了不光冤枉,还“绝其后”。朱元璋再次派内使佛保廉去查探,查清果真没有“持矟欲杀父”的事,便将郭景祥儿子放了,将唐原嘉杖刑。这段史实,其实质便是遣内使(宦官)刺察外吏,这是朱元璋用阉人“刺事”(刺为探察之意)的早期实例。
洪武六年(1373)和洪武九年(1376)八月,朱元璋分别设立了名为“内正司”(后改称典礼司、典礼纪察司)和“绳顽司”的宦官机构,以“掌治内官、内使之犯罪者”。它们的关系,可能是纪察司负责察弊纠劾,治罪则在绳顽司,后者更近于一个执行机构。但从《太祖实录》里探隐发微,能发现这两个机构的职能,并不止于惩治内官犯罪,而是竟概及于外事的刺察了。
比如洪武十三年(1380) 正月,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从此废相不置。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其最初的征兆,就是一件内臣告密事件。上一年九月,占城国使臣进表至京,中书省臣竟然没有上奏,内臣出外见到使者,朱元璋这才得知此事,因发一叹:“壅蔽之害乃至此哉!”言路不通他这里啊。这一叹意义重大,实是废相的先声。很难说内臣是无意中见到夷使,又无意中向皇上提及,致酿大祸的。
当朱元璋迭兴大狱,诛屠功臣文吏之时,理所当然会更多地寄耳目于身边的近臣,监视并随时了解外廷的反应,以发一切“奸顽”之事。
洪武十七年(1384) ,内府改定官制,典礼纪察司升为司礼监,绳顽司罢设,部分职掌归并于司礼监。而众所周知,司礼监的地位在成化以来日渐重要,已对东厂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东厂太监都想升官进司礼监),并在嘉靖中牢牢控制了东厂大权,凡东厂太监必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比如魏忠贤,就是这样。那么在这样的大情势下,成化皇帝突然增设西厂,必然引起司礼监及东厂的不满,这是分他们的权,而且汪直是皇帝和万贵妃的亲信,做事不大照拂宫中“大老”情面,所以对汪直和西厂都有深恶痛绝之感——当然,更主要的是害怕。
记者:电视剧《成化十四年》一开篇,便出现汪直。历史上他是什么样的人?
胡丹:汪直原是昭德宫万贵妃的内使。成化中,万氏最为有宠,汪直为贵妃近侍,以此受知于宪宗。
史书记载,汪直,原本是“藤峡猺獞也。峡贼平后,以幼男入禁中”。也就是说汪直出身广西夷人,是作为被俘获的幼童,阉割入宫的。身世可说不幸。
宪宗设立西厂,便让汪直统领。在此期间,汪直屡屡“立功”。比如前朝大学士杨荣的曾孙杨曅,被仇家诬告杀人,杨曅想通过其姐夫礼部主事董序向太监韦瑛求救。韦瑛骗取其钱财后,却向汪直告密,说杨氏父子杀人畏罪潜逃,挟带巨额钱财藏匿在董序家。杨曅、董序被汪直所捕,又牵扯到杨的叔父、兵部主事杨仕伟。最终,杨曅瘐死狱中,杨仕伟、董序罢官。汪直又乘机诬陷杨曅贿赂大臣。其实从始至终这都是桩冤假错案。但也就因为这桩打击世家大族的错案,竟使汪直更加博得皇帝的信任。之后,汪直气焰熏天,“凡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这说明,皇帝借用特务来侦缉群臣,并不指望它公正、公道,只是利用它作为一种震慑手段,来控制百官。所以一时间西厂大狱屡起。史书记载,上自王公大臣之家下至边远城镇,到处都有西厂的侦骑,“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权焰犹在东厂之上。这就是特务利用主上的信任而胡作非为了,属于滥权。当然,西厂也因此遭到极大的反对。
西厂横行五个月以后,大臣联名上疏,罗列汪直十二条罪状,说自从汪直掌管西厂以来,专断刑杀,人心疑畏,士大夫不安于位,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力请革去西厂,罢免汪直。
西厂几度被罢撤
记者:西厂被罢撤了?
胡丹:这是第一次。
这次罢撤是由阁臣商辂、万安、刘珝、刘吉一起上奏的。宪宗看到奏折后,震怒,命司礼太监怀恩、覃昌、黄高三人至阁质问。在质问中,“(刘)珝奋然泣曰:汪直为害,使远近不安,何忍坐视?某等誓不与彼共戴天。(刘)吉曰:今既奏入,贬谪黜罚,亦惟命耳,所不避也。”都表现得比较激愤。
怀恩回奏后,宪宗传旨,说“汪直坏事,朕实不知。今便革去西厂,散遣官校,卿等各安心办事。”
怀恩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资格很老,在宫中地位也高,他是明代有名的“贤宦”。怀恩一向对汪直不满,后来还曾阻止汪直监军出外。宪宗迫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只好停罢西厂。
对罢撤西厂,宪宗内心是不满意的,汪直又一口咬定是司礼监两位太监主使此事,所以宪宗也将那两位太监贬谪到南京去了,只是没动怀恩,但对怀恩其实也比较疏远了。
不到一个月,有监察御史戴缙为讨好汪直,上奏疏说汪直“釐奸剔弊,允合公论”,“服人而警众”。宪宗顺势恢复西厂,汪直复出并开始报复。一个月之内,兵部尚书项忠削籍为民,大学士商辂、户部尚书薛远等数十人相继被迫退休。
汪直后来失宠,跟他“好兵”有关,他喜欢打仗,打仗就得离京,离皇帝远了,关系就疏远了。成化十五年以后,汪直常操兵边地,西厂由针工局副使宗秀管事。宗秀远不如汪直受宠,厂“焰”必不如初。而东、西两厂并立,争宠起衅难以避免。东厂的尚铭便利用汪直在外的机会,巧构于上,使他的宠日渐衰微,西厂地位便渐渐不稳。
宫里人最会看风头了,这时有个会演戏的宦官,叫阿丑的,不知是他主动的,还是受人指使,,一天他在宪宗扮戏装醉汉,听人大喊:“皇上来了!”他故意做出不理不睬的样子。再听人喊:“汪太监来了!”才着急忙慌逃走,口里还嚷嚷:“今人但知汪太监也。”又学汪直的样子,手里提着两把斧头,口中念念有词:“吾将兵,仗此两钺(王越、陈钺,这两位都是跟汪直关系亲近的大官)耳。”宪宗不免心生疑窦,“稍稍悟”。开始对汪直有所不满。而汪直在外地,哪晓得这些啊!
成化十八年(1482),汪直镇大同,想回京,奉旨就不准回来了。许多精明的大臣看准苗头,又招呼着,要罢西厂。外廷一嚷,内廷再一接应,这年正月,西厂毫不费力就罢了。汪直失宠,地位也不保,很快被贬到南京,太监的官都丢了,从此再也掀不起风浪。
最后要提一句的是,到了正德元年(1506)十月,西厂死灰复燃。有了东、西二厂,又开了一个“内行厂”,由司礼太监刘瑾亲领。一时三厂鼎立!直到正德五年八月,刘瑾失败,才将添设、不合法的西厂、内厂一并革去。从此,所谓厂卫厂卫,就是东厂与锦衣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