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江苏沿海城市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9-08 15:46:52

本文原发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作者黄浪,经授权转载。

一提及江苏沿海地区,人们想到的总是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从连云港到南通,海岸线漫长,纬度跨越并不小,但沿海城市却只有这三个,相比其他沿海省份,数量确实少了些。在古代,有更多的江苏城市曾是沿海地区。更令人吃惊的是,江苏大部分地级市都曾经拥有海岸线。

泰州:沿海城市的长期霸屏者

今天人们看泰州,总感觉这个地区离海边还有较长的距离。但泰州在历史上长期是以沿海城市著称的,从它的别称“海陵”当中也可看出这一点。甚至,泰州作为沿海地区的时间远远长于作为非沿海地区的时间。

2020年热门电视剧《清平乐》开头就提及范仲淹在泰州主持修垾海堰,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之《邗沟案》中也发现武则天将海陵与嘉兴、盐城并列作为产盐地,在古代泰州是长期沿海的。

《清平乐》剧照


泰州长时间能成为沿海地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现在南通、盐城等地长时间没有成陆,今天的泰州市中心离大海很近;还有一个原因是即使东部成陆,由于泰州实力较为雄厚,新成陆地区仍归泰州管辖。

泰州充当沿海城市的时间下限是1950年,这一年,泰州专区内的海安、如皋、东台、台北(今大丰区)四县被划出,泰州从沿海地区变成内陆地区。

镇江:沿海与内陆的分界点

说镇江也曾是沿海城市,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镇江在今日并不靠海,离海洋有几百华里,之所以说它曾是沿海城市是因为当时长江入海口和现在的杭州湾差不多,是个“大喇叭口”。2019年播放的纪录片《航拍中国》里称“镇江就位于喇叭口的边缘”。

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中称镇江曾为沿海城市


由于镇江位于入海口,它常常被称作“海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作品《赋得暮雨送李胄》里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韦应物在南京送别友人时看的“海门”当然不是今天的南通市海门区,而是离得很近的镇江一带。

海岸的持续东移,让镇江越来越与沿海城市无关。但是关于镇江市沿海城市的记忆却长期留存在历史文献中。直至清朝仍有诗文中出现以“海门”表示镇江,彼时镇江早已不靠海,这种的应用更多的只是沿袭古人的称谓。

扬州:一统江北沿海

在历史长河中,扬州是江苏江北的最大城市,历史上的广陵郡占据了江淮之间的所有沿海地区,在唐朝、元朝、明朝时期也能与淮安在海岸线分割上分庭抗礼。而宋朝时由于通州(南通)、泰州的脱离导致扬州大幅度内陆化。清朝雍正三年(1724年),通州再次从扬州分立出来,扬州府失去东南沿海区,但继续统领着今天海安、东台、大丰等地的沿海地区。

宣统元年的《大清帝国全图》描绘出扬州的海岸线


1911年后,扬州府属县全部独立,扬州府治所也成了江都县,从此和沿海城市再也无缘。撇去所属州县不谈,扬州市中心和镇江一样也有过靠近海边的历史,汉朝时的广陵也在“大喇叭口”的边缘,地理位置等同于镇江。

常州、无锡:因淤涨成为内陆城市

常州、无锡二者与镇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海岸线与长江岸线的变迁才导致在沿海与内陆之间切换。但又有不同之处:常州、无锡比镇江更加实质性地靠海,而镇江的沿海属性更多地存在于文化意义上。

尽管常州、无锡不太被宣传为曾经是沿海城市,但古时候确实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汉书· 地理志》中记载:“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明确说明毗陵也就是常州是靠着大海的。毗陵是汉朝时的常州称呼,此前称作延陵,也是沿海之地。

此后的东吴毗陵典农校尉、西晋毗陵郡等也能实现临海而居。其后就越来越内陆化,在后周南通、海门设县之时,常州濒海早已成为一个过去式。

常州曾管辖今天南通地区的前身:胡逗洲、东布洲


无锡和常州的不同点在于无锡历史上一直是个小地方,长期隶属于常州。但无锡的历史很久远,西汉初年就在海边建立无锡县。至于其代管的江阴市,历史上更是紧贴着海边。但和常州一样,最终因为沧海桑田的缘故而退出“沿海城市”的范畴了。

现在为沿江城市的江阴曾是沿海城市


苏州:不止靠海,还有海洋文明

苏州历史上沿海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像南宋的平江府、明朝的苏州府都是如此。南通地区桑海桑田的变化不是终结苏州成为沿海城市的原因。以明朝苏州府为例,它管辖到现在海门、崇明、嘉定、宝山等地,几乎占据了整个长江入海口。

苏州和海洋关系很大,不仅在行政区划上与海洋亲密接触,还把自己的名称用作海洋的名称。上海、嘉兴东部的海域被叫做“苏州洋”,足见苏州与大海的关联程度之高。文天祥的一首《苏州洋》让苏州洋的美名更得以传播。

清代地理著作《行水金鉴》显示太仓为沿海地区


苏州的海洋文明与郑和下西洋也息息相关。郑和下西洋就是从苏州府太仓州起航的。然而“成也太仓,败也太仓”,雍正二年(1724年),太仓州从苏州府独立出来,苏州的沿海身份改由太仓执行。1911年后,沿海属县从太仓脱离,太仓也就告别了海洋。

淮安:最年轻的“退群者”

对于现在的淮安,很少有人会将它与沿海城市挂钩。但我们回顾过往,发现历史上淮安靠海是常态:唐宋的楚州、元朝的淮安路、明清的淮安府都是如此。以清朝为例,当时的淮安府辖有三个靠海的县:盐城县、阜宁县和安东县,它们成为淮安实现沿海而生的基石。

1911年后,淮安(当时称作淮阴)先后成为淮扬道和第七行政督察区的行政中心。而这两个行政区都存在沿海属县。1949年后的淮阴地区总体上还是继续靠海,但靠海的区域不大,基本依靠灌云县,即沿海地区仅仅在灌河和古泊善后河之间。

灌云县于1983年从淮阴划到连云港,淮阴几乎没有了海岸线,之所以称“几乎”,因为淮阴还继续辖有灌南。灌南是具有海岸线的。按2016年连政复〔2016〕44号《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灌南县海岸线的批复》,灌南县域海岸线长度为1.95公里。1996年灌南也从淮阴脱离,淮阴市(今淮安市)连象征性的海岸线也没有了,成为江苏最晚脱离海岸线的城市。

徐州:最西的沿海地区

徐州身居内陆,市中心无论如何是不可能靠海的。和淮安一样,徐州主要通过管理下属县达到成为沿海城市的目的。但实现这一点也很难,与徐州同纬度的连云港长期与徐州平起平坐。元明时期,连云港降级,但也是从属于淮安,和徐州不相干。

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徐州拥有海岸线的时期是现代而不是古代。1911年后,海州与徐州府组成徐海道,徐海道的治所就设在徐州。1953年沿海的新海连市以及赣榆归了徐州专区,徐州就开始靠海了。但第二年新海连市也是就连云港市区就为江苏省直辖了,但徐州因拥有赣榆而继续临海,就像淮阴凭借灌云临海一样。1983年,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徐州短暂的沿海史告终。

1982年的徐州地图,赣榆属于徐州地区


2009年起,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省海洋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由2009年2717亿元增至2018年7800亿元,年均增长12.4%,超出全省GDP年均增速近一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7.9%提高到8.5%,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也由6.2:51.7:42.1调整为4.1:47.1:48.8,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发展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尽管目前江苏只有三个省辖市靠海,但其重要性已日趋凸显,相信未来江苏的海洋文明将会占有更重要的一席。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