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就医经历:到医院看病,医生经常会开出血常规、尿常规的检查单。很多人能理解血常规可以反映人体炎症、感染等问题,因此一定要查,但却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查尿常规,对尿常规检查结果中高高低低的箭头也不甚了解。其实,尿常规作为无创伤、易于获取及便于监测的检查方法,对于排除和发现肾脏和泌尿道疾病、观察病程变化以及疗效的判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无创肾活检”。今天,我们就请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何伟明谈一谈如何看尿常规以及了解肾脏健康的相关知识。
图源 视觉中国
看懂体检单,先看尿液是如何产生的
要搞清楚尿常规中各项指标的含义,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尿液是如何产生的。血液经过肾脏时,其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会再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肾脏生成的尿液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储存,最后从尿道排出。由此可见,上到血液中成分发生改变、中到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下到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疾病等均可引起尿液检查的异常。
图源 视觉中国
看尿常规,着重看这几项指标
通常,尿常规仅需几毫升尿液,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就可获取尿液的基本信息,包括有:尿液的一般性状包括尿液颜色和透明度;尿化学检查(干化学法)包括PH值、尿比重、隐血、白细胞、胆红素、亚硝酸盐、维生素C、尿胆原、酮体、尿蛋白、葡萄糖;尿沉渣项目包括各种细胞、细菌、管型、粘液、结晶等有形成分检测计数。
1、尿液的一般性状:主要是尿色和透明度。正常人的尿液颜色可以从无色到深琥珀色不等,变化较大,其颜色主要来自于尿色素,同时与尿液的酸碱度、尿量、天气及饮食有关。尿色过浅、尿色过深,棕色、棕黑色、红色、乳白色等颜色的尿液都要引起注意。
2、尿酸碱度:反映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正常尿液PH值为4.5~7.9。PH降低为酸性尿,主要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及服用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者;PH增加为碱性尿,主要见于碱中毒、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使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者。
3、尿比重: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正常人尿比重可因饮食和饮水、出汗和排尿等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波动,参考值是1.015~1.025。尿比重增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衰和失水等导致肾血流灌注不足,以及尿中含较多蛋白质、葡萄糖等情况;尿比重降低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间质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影响尿浓缩功能的疾病。
4、尿红细胞: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一次尿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因此,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即为镜下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肾结核、肾结石、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血友病及泌尿系肿瘤等,通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红细胞来源。
5、尿白细胞:正常尿中白细胞参考范围是0~5个/高倍镜。尿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等。但尿白细胞增多并不一定是尿路感染,标本留取时白带污染、泌尿生殖系统非感染性炎症、全身炎症反应状态等均可出现尿检白细胞增多,此时结合尿常规中亚硝酸盐检测可提高细菌性感染诊断的特异性。
6、尿蛋白: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正常情况尿液中蛋白含量极其微量,尿常规中定性试验呈阴性。尿蛋白阳性时,一般+~++++蛋白含量逐渐增多。临床上尿蛋白阳性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继发性损害肾小球的病症。有些就诊者会出现生理性蛋白尿,如因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致的一过性蛋白尿;瘦高体型青少年自立体位时出现的体位性蛋白尿。这类就诊者经全面检查后无器质性病变。
7、尿糖:尿糖是指尿中的糖类,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尿糖甚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所以正常人尿糖应该阴性,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超过了肾脏重吸收的能力时,尿中就会出现大量葡萄糖,见于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腺癌、胰腺炎等。慢性肾小管肾炎、肾间质性疾病及药物所致肾损伤等肾小管病变,可导致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阈值下降出现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称肾性糖尿。
8、鳞状上皮细胞:尿中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女性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阴道表层的扁平上皮细胞。
9、管型尿: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可分为透明管型、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正常人晨尿中可见;剧烈运动、发热、心脏功能不全时可见略增多。明显增加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肾淀粉样变性、感染、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异反应等疾病。
10、维生素C:主要受饮食中维生素C的摄入影响。尿常规中检查维生素C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借此判断其他一些相关结果的准确与否。因为维生素C是具有还原性的,而尿常规中有些项目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检测原理的项目,如果尿常规中维生素C阳性,那么相关项目的结果可信性就应受到置疑,可控制维生素C摄入后再留取标本检测。
图源 视觉中国
正确留样本有四个注意点
尿常规留取方便,监测快速,但在标本留取时,还是需要注意:
1、尿常规检查需要的尿液可随时留取,一般以清晨首次尿为好。晨尿较浓缩、偏酸性,病理成分多且完整。
2、用清洁干燥容器留取中段尿10~50ml,并及时送检(最好半小时内)。
3、成年女性留尿时,应避开月经期;儿童应避免粪便污染。
4、行尿常规检查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服用保健品、大量水果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尿液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产物,不仅反映泌尿系统的问题,更可以间接反映全身各系统的代谢情况。当泌尿系统有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肾功能异常等情况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当某些疾病引起血液成分改变时,尿液里也可能出现成分的相应变化,如糖尿病等。尿常规检查作为临床上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包含巨大的生理生化信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肾脏病患者,建议大家定期进行尿液检查。
通讯员 倪杰 颜英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