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这份“家藏菜”保存期 你家冰箱里有超期的吗
2020-11-01 19:21:13

居民家冰箱内自制的各种腌菜

放了2年多的咸肉

冷冻的水饺

前段时间,黑龙江鸡西发生一起家庭聚餐中毒致死9人的悲剧。据悉,他们都食用了自制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长时间存放在冰箱里的食材也引发大家的关注。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市民家中的咸肉存放了2年多,瓶装腌菜存放近2年没吃完,有的腌菜放在冰箱里已发霉,手工制作的包子、各种冷冻食品也存在超期存放现象……你家还有哪些“家藏菜”?存放多长时间了?知道这些“家藏菜”的危害吗?

记者探访

不少冰箱有过期发霉“家藏菜”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居民家的冰箱或柜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家藏菜”,其中腌制肉类、咸菜存放时间最长。

“这些咸货是岳父从老家带来的,我们平时在家很少做饭,咸货一直放冰箱冷冻着。”鸿泰家园居民刘先生家的冰箱冷冻层有一堆“家藏菜”:大块的咸肉、咸排、香肠,还有两只咸鸡。刘先生说,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原因,岳父母没有来扬州过年,冰箱里的咸货还是岳父2019年春节带来的。

施井小区的徐阿姨家有一台老式冰箱,她打开冰箱时,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吃了一惊。保鲜层塞满大大小小的袋装食物或蔬菜,自制腌菜,还有很多开了包装没吃完的食物。冷冻层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包的包子,还有咸肉、咸鱼……袋装干虾米2019年6月已过期,但徐阿姨还是放在冰箱里不愿扔。

“这笋子都发霉了,不能吃了。”润扬佳苑的孙阿姨家的地柜里有一大瓶腌制的咸菜,咸菜已腌制近2年了。她向记者展示了冰箱里的“家藏菜”,一大包去年采摘的嫩竹笋,今年端午节前摘的粽叶。打开塑料袋,一些笋子已经发霉,孙阿姨看到直呼可惜,原以为放在冰箱里冷冻不会坏的。

“不看不知道,春节前买的袋装海鲜已经过期4个多月了。”锦苑的程女士展示她家的“家藏菜”时,意外发现几袋海鲜已经过期。为了保存食物,几年前她特意买了一台冰柜,专门存放冷冻食品。

在东花园的侯阿姨家里,冰箱里袋装的咸排和咸肉上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冰,这袋咸货已经放了2年多了,冰箱还有一瓶自制的腌辣椒已经发霉,她还是不舍得丢。

观念转变

不少老扬州开始远离腌制品

存放时间最长的“家藏菜”莫过于各种腌制品。每年冬季,扬州人素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风俗习惯,腌萝卜、咸肉、咸鱼、咸菜、香肠、咸鸡、咸鹅、咸鸭腿……

虽然很多“老扬州”还在坚持制作各种腌制品,但不少市民已经改变了这种传统观念与习惯,有的不再制作腌制品,有的减少制作量,还有的人不食用腌制品。

“没咸货少了年味,但尽量少吃,制作腌制品的量比以前少了。”60后楚先生表示,现在大家都知道腌制食品吃多了有危害,为了健康着想,父母每年腌制咸货的量少了很多。

“我偷偷腌了1瓶萝卜干,被我女儿看到了要扔掉。”四季园的蔡阿姨今年71岁,年轻时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腌各种咸菜和肉制品的手艺,家里至今还留着两只腌菜和腌肉的坛子,4年前,她体检时查出食道癌,女儿下了“腌制品禁令”,不准她再吃腌制食品。

采访中,不少老扬州感慨,腌咸肉、咸鱼这些咸货都是为了过节需要,腌咸菜、萝卜干这些是平时生活里的调味品、搭搭菜,多少年的习惯一时改不过来,只能尽量少吃点。

营养专家

这些“家藏菜”都有保存期

“家藏菜”究竟能不能吃,如何保存,是不是吃了就有危害?

苏北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赵绮华表示:很多人家食物买回家后把冰箱当作储物箱,其实冰箱并不是“保险箱”,也存在各种细菌;另外各种食物都有保质期,并不是放在冷冻柜里就可以一直存放,腌制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食品安全角度和营养角度来说,放在冰箱里的食物过了安全期限,即使看起来没有变质也不要再食用。冷冻肉类最好不超过1个月,冻鱼、冻虾不要超过4个月,冷冻海鲜不要超过2个月。包子、粽子之类的,如果是在商超买的,可以参考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日期;如果是家庭制作的包子、粽子、饺子最好不要超过3个月。端午节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有的居民家里还有自制的粽子,赵绮华不建议再食用了。所以市民购买食物时,最好按需购买,加快周转循环,还要注意一些食物并不适合在冰箱保存。

腌制食品是“历史遗留问题”,腌制是为了让食物保存更长期限,很多人说吃了那么多年都没有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的人均寿命远远超过过去,过去没有冰箱,对食物储存难度较高,所以出现了腌制品,这只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赵绮华表示,高盐的膳食和加工的亚硝酸盐会增加高血压、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另外,冬天的咸鱼、咸肉,梅雨季节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增加致癌风险。“所以为了您的健康着想,腌制食品比如腌肉、咸菜不建议大量食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