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粪车
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宣告南京正式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这也是南京城这几天最热门的话题了。那么,你想过没有,我们这几天一直热议的“垃圾”这个词,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垃圾”,伴随着人类生活,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前段时间,浙江余姚市的一处先民遗址被发现,出土了数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蛤、蚝等。用现在的话说,那都是8000年前先民的“厨余垃圾”。当然,如果按现在南京的垃圾分类方法,这些“垃圾”因为太硬不易腐烂,会被归入“其他垃圾”的行列。
“垃圾”历史久远,但“垃圾”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却很晚,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它。《梦粱录》这本书记述了临安的繁华景象:河道里“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 ,成群搬运而去”。那时代的临安,家政服务行业十分发达,有送水工,也有收垃圾的钟点工,“供人家食用水者 ,各有主顾供之。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 ,每日支钱犒之”。
为什么到了南宋才会有“垃圾”这个名字呢?据专家考证,垃圾这个字词出自方言连绵字,很可能来源于江南的吴语。苏州等老吴语区管“垃圾”叫“勒瑟”,1947年的《国语字典》也采用这个读法,而上海方言以及靠近吴语区的南京、扬州等地读作“辣西”,1936年的第一版《辞海》也使用了这种读法:“垃读如辣,圾读如西,固形废物不能由沟渠排泄者也。”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则最终确定了垃圾的普通话读音(辣鸡)。现在有些港台剧里仍然使用“勒瑟”这个说法,是老吴语区最初的读法。
而北方话,原本没有垃圾这种说法,一直到晚清,老北京还是管倒垃圾叫倒脏土,垃圾箱叫脏土箱。到抗战胜利之后,“垃圾”这个词才逐步在全国流行开来。换句话说,“垃圾”一词被全国人民所熟悉,才不到80年。
清末北京拾粪人
最后,说一条史料的引用问题。不少自媒体在回溯垃圾处理的历史时,大多会引用它:“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韩非子·内储说上》),以此来说明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垃圾处理的举措。这是值得商榷的。在这条史料中,“灰”,指的是草木灰,它的确是“垃圾”,但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垃圾,不具有普遍性。古代的房子是木结构,防火极其重要。商代之所以对“弃灰”设立这么重的刑罚,目的在于防火,而非治理“垃圾”,同样,秦代的“弃灰于道者黥”,也是出于防火的考虑。古代对于一般垃圾的处罚,最早是在唐代,当时规定,随意在街道上丢弃垃圾,要被杖六十,这条规定,一直到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当然,这条规定主要是针对市容市貌的管理。对生活垃圾怎么细分,怎么处理,古人还没有那么科学的认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