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县”场7|手机扫一扫,农事灌溉就知道!看大运河畔人水共生新画卷
2024-10-27 21:30

图片

扫一扫二维码获取信息或服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你知道吗?手机扫码也运用到水利灌溉等农事中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团委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平台共同发起的“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在‘县’场”系列视频,今天推出第七集《千年灌区用上信息技术 看大运河畔人水共生新画卷》,快一起跟着视频,走进江苏高邮这座大运河畔的历史名城,感受千年灌区焕发新活力。

跟随视频来到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 ,整个灌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千年积淀完善后的今天,这一通过四级渠道为高邮灌区农田提供灌溉的系统工程,在沟渠相连间,让田野绿意盎然, 还成功入选 2021 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始建于1740年的车逻闸,至今仍发挥着引水灌溉功能。每到农事灌溉的时节,运河两岸的农民只要用手机扫描渠首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条渠道的准确放水时间,这样就能提前安排好自家的生产生活。从看“张贴画”,到“扫一扫,便知道”,农民生活日趋便捷,这背后是信息技术加持下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化运行管理。

经过多年建设,高邮灌区已配套遥测站、遥控站以及视频监控和用水计量站点。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各级引水闸设置二维码等方式,将渠道供水时间第一时间发布,实现“农民用水早知道、农事作业早安排”。目前,高邮灌区管理处还在试点运用“感知—决策—调度”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手段进行渠道巡查,生成电子化巡查报告。

图片

保护运河,得福于运河,跨越千年的高邮灌区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更新,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新活力”。在千百年来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的大运河上,在更多县域,正吹起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长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10月1日起,由南京师范大学团委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平台共同发起的“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在‘县’场”系列视频正式上线。团员和青年代表以青年视角、“青言青语”,实地讲述县域、“家门口”的、“在身边”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通过每期时长约3分钟的微课,让广大青年了解感受祖国、家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扬子晚报全媒体将陆续推出“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在‘县’场”第一季的短视频,带您走进更多县域,感受身边的现代化。欢迎登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客户端、少年志客户端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通讯员 彭思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蓓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陈永辉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