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醉酒》如何分解动作?94年前,梅兰芳打造“指南”向世界推介中国京剧
2024-11-24 21:43

作为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开创的京剧梅派艺术对中国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京剧艺术推向了世界舞台。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11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和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开幕。

111年前戏单见证梅兰芳有多火

展览开幕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郑光旭;南京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瞿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冠;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红;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总支书记,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单杰;昆山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葛华等领导嘉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梅派传人的京剧表演《贵妃醉酒》选段,将开幕式推向高潮。

走进展厅,观众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梨园剧场,真切感受梅兰芳戏曲艺术的魅力。展览现场,一件件华美的戏衣、一张张演出的剧照让人窥见了那些过往角色的夺目。展览以“梅艺今辉”为题,分为“序言”“一代宗师”“文化使者”“情怀担当”“使命新生”“念念不忘”六个板块,用满怀深情、细腻灵动的展陈语言勾勒出一个“最美奋斗者”的光辉形象。

展览精心遴选出百余件与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展品,涵盖演出服饰、传统乐器、老照片、古籍、手稿、书画、音频、视频等多个类别,包括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毛主席与戏曲名家》《同光十三绝》摹本、《游园惊梦》戏衣、访美京剧图谱等,为公众揭开了梅兰芳艺术世界中未曾触及的神秘面纱。

梅兰芳出身名伶世家,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度过了童年时代。他按照梨园惯例走上艺术道路,8岁师从吴菱仙等人学戏,10岁首次登台,13岁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边学边演。展览中展出的一张宣统元年(1909年)的《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兰芳演出戏单,其时梅兰芳搭班“喜连成”演出,尚不满15岁。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张1913年的《丹桂第一台十一月十九日戏单》,见证了梅兰芳学戏在京城,成名在上海。那年,19岁的梅兰芳跟随名角王凤卿,应“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之邀,第一次赴沪登台。在王凤卿的推荐下,首演《穆柯寨》唱大轴让他火遍南北。十年后梅兰芳一个月的演出费用达到了15000银元,在当时堪称“天价”,可见他受欢迎的程度。

众所周知梅兰芳是一位京剧大师,其实他对中国戏曲有多方面的贡献,尤其在昆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梅兰芳的祖辈、父辈都与昆曲有着不解之缘。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乃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据梅兰芳说,梅巧玲学戏就是先从昆腔入手,再学皮黄的青衣、花旦。巧合的是,梅兰芳平生的第一次登台,就是在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展览中展出的一件20世纪20至30年代梅兰芳穿过的戏服,是他在表演昆曲《游园惊梦》时所穿,通身绣十团花鸟纹图案,用渐变的彩线绣出天竺和飞鸟的形象,寓意“春意盎然”“天长地久”。《游园惊梦》堪称梅兰芳的招牌戏、代表作,演出跨度持续近半个世纪,一直持续到梅兰芳晚年。1960年,梅兰芳出演的《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上映。他将昆曲中的身段、曲调等引入到京剧当中,又在创作新戏时不断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强化个人表演风格,细致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形成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打造“指南”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梅兰芳一生都在努力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推向世界文化舞台,曾多次出访日本、美国、苏联、欧洲等地,对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作为将传统戏曲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先行者,梅兰芳率先建立起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交流对话的格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出国门,体现出文化自信的力量,是知行合一的“文化使者”。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930年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梅先生和好友齐如山一起主持绘制了中英文对照《访美图谱》共183卷1987幅画像,介绍京剧表演乃至中国礼乐文化的方方面面。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馆长费一鸣介绍说,“用图案加上英文的形式,非常详尽的去向外国友人介绍了京剧演出当中的服饰和身姿,让大家在观看京剧演出的时候,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并且去理解和传播我们的京剧文化。”记者注意到,《贵妃醉酒》中“醉酒”第一场和第二场主要舞姿身段也被拆解成孤立、凌虚等。

据齐如山回忆,当时先把唱词写出来,梅兰芳再按照词,照原戏舞出,看了他舞的姿势应该画哪一点,就把这舞式名称注上。注完后,就再舞再注。那时正是炎夏,梅兰芳先生常常在烈日下一气照两三个钟头的工夫。不对的地方再修改,时一直改到十几次才算妥当,然后再正式画到纸上。此外,在这些图谱中,诸如乐器、兵械等图画,很多都有实物原型,对应的是梅兰芳后来捐献给国家的藏品。包含京剧的剧场、乐器、兵械、砌末、行头、古装戏衣、脸谱、冠巾、胡须、扮相谱、舞目和舞谱等精美的画轴,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做了注解和说明。这些图谱在美国各地的剧场里悬挂、陈列,成为外国观众欣赏中国京剧艺术的“指南”。

据悉,此次展览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牵头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的延续,旨在让更多的观众可以一睹梅兰芳先生的风采与精神,是“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的战略合作协议也在开幕式上签订,标志着双方将携手共进,致力于戏曲文化的保护、研究与推广。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3日,在展览举办期间,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还特别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与主题讲座,带领观众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珍品、观古今,深入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艺术与人生,感受梅派艺术的永恒魅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