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
聚焦重大任务 坚持一体推进
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信长星讲话 许昆林主持 张义珍出席
交汇点讯 人勤春早,实干争先。2月5日,新春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制造强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坚实支撑。省委书记信长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许昆林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张义珍出席会议。
信长星指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重大任务,三者紧密关联、互为支撑。近年来,我们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使命,优化形成“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我们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深入推进“筑峰强链”行动,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和工业领域“双碳”战略,“江苏制造”聚群成势、量质齐升。我们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高质量推动境外园区、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开放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江苏开放的“软硬环境”越来越好、“大门”越开越大。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要把握国家战略需要,立足全球坐标系,找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所应达到的目标定位,协同发力、一抓到底,为江苏经济发展赢得更大主动。
信长星强调,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建好基础科学中心,用好各类科研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要更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扣“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深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把握未来产业靠技术驱动、靠场景牵引的特征,选准赛道,推动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加快落地、裂变为产业。要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围绕东西双向、空中网上建设安全经济的海上通道、便捷高效的陆上通道、高效协同的空中通道、互联互通的信息通道,开辟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要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完善海外仓布局,发挥好海外园区功能,进一步促进外贸转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围绕生物医药等有条件的领域深化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数字贸易合作,加强碳足迹管理、绿电绿证服务,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更大力度夯实人才支撑,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
信长星强调,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各地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一中心”建设上,重点城市和重要节点要发挥牵引作用,各地要善于借力借势,通过建设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让更多科技创新资源流动起来、延展开来。在“一基地”建设上,要强化全产业链协作意识,优势互补、各扬所长,把产业特色品牌打出来,更好展现国际竞争力。在“一枢纽”建设上,要把枢纽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形成东西互济、内外联动、进出平衡、面向未来的开放新格局。
许昆林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自立自强”打造“重要阵地”,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强省之要”练好“看家本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前沿阵地”扩大双向开放,塑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聚焦“勇挑大梁”狠抓开局起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创新加力、产业发力、开放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会上,信长星为新获批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等授牌。省领导为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等授牌。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无锡市梁溪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连云港市等单位作交流发言。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副省长,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各设区市党委政府,部省属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同志;省有关部门单位,国家级和省级经开区、高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各水运口岸、航空口岸,部分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要负责同志等分别在主会场、分会场参加会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伟/文 吴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