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用好博物馆,上好思政课?2025年2月23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和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共同主办的“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在六朝博物馆举办。
“南京博物馆学校”项目启动,百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发布
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丰富,现有150余座博物馆,其中备案博物馆82座,等级博物馆19家。这些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内涵支撑,助力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近年来,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用好用活文博资源,建强“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搭设“大平台”,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下发了《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深化馆校合作共建。在立足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了“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联合实施“种子教师”计划,探索建立“校进馆”“馆进校”师资培养“双进”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学校相关老师进馆调研和学习,组织博物馆教育专员进校了解教育教学需求,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开发的馆校合作模式。
推进会上,省市相关领导共同启动了“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发布了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课程实施主体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学校和革命纪念类、历史文化类、综合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考古遗址类、高校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
大中小学与博物馆共同携手
讲述“博物馆里的好故事”
活动现场,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以博物馆人的身份,娓娓讲述发挥博物馆力量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故事,激励学生们在与博物馆的深度接触中,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携手南京大中小学生代表,共上一堂思政课,感悟雨花英烈精神,体悟“信仰”的内涵,汲取前行的力量。
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分别围绕学校与南京博物院、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讲述学校主课堂在博物馆的延伸,以及馆校合作中知行合一的实践与探索。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南京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代表,分别以《课堂与殿堂的交汇》《颗粒归仓》为主题,带领学生触摸南京的历史文脉。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认为,博物馆能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南京各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与大中小学合作,研发相关课程。去年,南京市博物馆展览数量超过200个,社会教育课程超过1万场。宋燕表示,她也将把相关的建议带去今年的全国两会,“我调研发现,南京50多所高校里有60余座博物馆,希望更多高校博物馆要向青少年开放,更好地为社会教育服务,赋能城市生活。”
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介绍,南外一直高度重视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至今已经与南京30多家博物馆建立了馆校合作关系,推出了“行前一课”“文物修复”等一系列课程。“博物馆课程全方位地促进了青少年的成长,它不仅培养他们增长了历史知识,增强了理想信念,也让青少年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感受今天的来之不易,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
特色专题类博物馆微展示环节,5座博物馆围绕“一馆‘一好课’,博物见精神”,分别结合一顶头盔、一尊铜人、一张照片、一枚指纹、一棵水杉,展示和推介本馆的思政教育资源。
“博物馆奇妙夜”精彩上演
文物与学生的时空对话妙趣连连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采用情景剧形式,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奇妙夜。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开启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他们与青瓷莲花尊交谈,和城砖大叔畅聊,甚至还邀请嵇康“穿越”到现代课堂……在与文物的互动中领略文物背后精雕细琢的精神,埋下历史文化传承的种子。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党总支书记严瑾介绍,拉小的“学程周”倡导学生开展项目化的学习,其中一个主要项目就是“我们在博物馆长大”。“我们带孩子走进博物馆,同时也把博物馆引进学校。今天我带来一本由小朋友们制作的日历,记录了他们在线上线下研究国宝文物的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致力于在博物馆文化的熏陶中培育孩子。”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学生以一首沉浸式朗诵剧《博物馆里的中国》,用童声童趣诉说中华文明。他们化身文化小使者,在AR技术营造的昆曲戏服与大运河帆影中穿梭。
据悉,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近期还将联合评选2025年“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精品课程。未来,南京教育和文旅将继续推进馆校合作,发挥好博物馆教育功能。
通讯员 顾佳怡 曾文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部分图片由南京市教育局提供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