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的孩子是来讨债的,学渣才是来报恩的?!《人世间》里的育儿观戳中无数家长泪点
2022-02-23 14:57:30

这几日,电视剧《人世间》剧情迎来高潮。周家父亲去世前,一家人像以前一样躺在了一个炕上。小儿子周秉昆问父亲:“在你心里边,我们兄妹三个谁最好?”周父说:“你们仨在爸爸心里,都是顶呱呱、最好的!”

一句话,让众多家长观众“破防”——终于在父亲心中,从小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名牌大学的周秉昆,与北京大学毕业的哥哥和姐姐“同等优秀”!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周家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成为家长们热议的新话题,一句台词更在网友中刷屏,引发讨论无数:“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对于父母而言,是学业及第、光耀门楣的孩子值得骄傲,还是资质平庸,但可以在身边尽孝的孩子贴心?从代际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社会急剧现代化的背景下,年轻一代父母遭遇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现实,于是会面临两难选择的育儿矛盾。屏幕之外,更多的学者和家长从剧中得到思考,如今“好孩子”的定义应该更多元,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和选择。

正如《人世间》的原著作者梁晓声所说:“无论资质如何,只要努力勤劳善良,世间的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

“养口体”与“养心智”,哪类孩子才是来“报恩”的?

“学习好的孩子是来讨债的,学渣才是来报恩的。”微信群里,看过了《人世间》的家长们屡屡发出这样的感慨。

剧中,周家三个孩子父母的支持下,周秉义和周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相继升入市重点高中,并考上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周秉义娶了副省长的女儿,从文化厅主任升到了省级干部的位置;周蓉则回到家乡的省重点大学任教,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养出两个名牌大学的孩子,使得周家父母成为街坊邻居人人羡艳的对象。

相比之下,小儿子周秉昆被迫留在父母身边,没有上过大学,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娶了寡妇,还两次被冤枉入狱。放在当下,这样的孩子恐怕让父母操碎了心。

然而就是这个不争气的“老疙瘩”,成为了全家顶梁柱。他天天守护着父母,跑里跑外,忙上忙下。给父母做好吃的,带父母就医看病,知道父母任何细微的衰老,也明白父母内心隐秘的感受。在父亲、哥哥和姐姐在外地工作的10多年里,周秉昆照顾瘫痪的老妈,带着姐姐的孩子,养着别人的儿子,即便遭遇诸多生活的不顺,依旧没有磨灭他的淳朴、善良和孝顺。

随着剧情的发展,周秉昆的一举一动,触动了越来越多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抛去世俗的标准,周秉昆身上依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甚至有校长在家长会上直言:“学渣”虽然资质平庸,大概率不会走得特别远,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电视剧中,周蓉的先生冯化成将周家两类孩子总结为“养口体”和“养心智”,哪一类孩子更值得父母骄傲?这一话题在家长中引发热议。

也有家长表示:“谁不想孩子比自己强呢?!虽然学渣可以留在身边,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是来讨债的!最起码他在这个世界上能过得很好呀,做父母的也别自私,努力照顾好自己身体,别给孩子添麻烦!”

“尽孝”与“建功”不再是二元选择,“好孩子”的定义可以更多元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内心最美好的愿望。龙凤大都是要远走高飞的,自然就很少能承欢膝下;得子女“口体之养”的父母,又常常觉得有了“里子”少了“面子”。为人父母多少都有些纠结,巴不得两者兼而有之,但似乎此事古难全。

记者关注到,喜欢《人世间》这部剧的受众,除了60、70后家长,80、90后年轻人也能在其中找到共鸣。80后“学霸”小雨苦读多年,从国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归来,在上海成家、立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城市里走出来的小雨对《人世间》的剧情感触极深。在他看来,虽然自己读书不错成为父母的骄傲,但确实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如果我回到小城市,那么我的子女最好的出路就是重走一遍的我成长之路。虽然我现在辛苦点留在上海,今后就有机会和我的父母、孩子欢聚一堂。”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解读说,从代际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多个孩子,他们自然而然地在家庭中有所分工,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随着社会城镇化速度加快,加之“少子化”“老龄化”两个社会变量,提升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出现了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纠结。

在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郭宁伟看来,家长纠结的根源在于对“好孩子”的定义过于狭隘、对“尽孝道”的理解过于单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逐渐趋于多元,“好孩子”不再是千人一面,只要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人才、就是“好孩子”。另一面,现代技术与高速交通也让“尽孝”与“建功”不再是二元选择,在家办公照样可以缔造创业传奇,千里之外也能快速见面。

郭宁伟说,父母大可不必纠结于“养口体”还是“养心智”。今天的社会,“好孩子”的模样可以有多种多样,父母要让“大树”努力向上,让“花朵”尽情绽放。

家庭中的“小透明”,其实最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人世间》中的高潮剧情之一,让不少受众哭肿了眼睛。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历经艰难,周家人终于在春节团聚了。丁勇岱老师饰演的周父,高高兴兴地带着儿孙,给街坊邻居拜年。所有人都在夸周父教子有方,大儿子和女儿逢人便夸赞,让父母脸上荣光。此时,周秉昆成为了家庭中的“小透明”,即使满肚子委屈写在脸上,也无人问津。

在火车站,父子俩爆发了激烈冲突。周秉昆一股脑地对父亲吐露着不满:“我酱油厂小工人,我给爸妈丢脸了。”结果父亲却说:“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你,让你去考大学,你能考上吗!”

此后再见,便是多年后。周秉昆哭着说:“都是一个爹妈生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爸我妈满意。你什么话难听说什么,哪儿疼你往哪儿抠。事实就该说吗,事实就该说吗?!”

这一幕,甚至让20年没有掉过眼泪的《人世间》导演李路嚎啕大哭,更是让屏幕前无数家长心痛。

即便后来,周秉昆辞掉了酱油厂的工作,到出版社下属的饭店上班。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了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赚的钱比哥哥姐姐都多。他依旧不敢对父亲说出辞职、没有编制的事实。

“为了整个家族付出太多的他,最畏惧的是父亲的失望,最渴望的是父亲的认可。那个最没出息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是多么期待成为父母的荣光。”这一剧情,也让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感触颇深。“火车站一幕其实伤了小儿子的心,所以父亲临终前,说三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对秉昆是一种心理补偿。这也是父亲的智慧和策略。”

郁琴芳认为,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短板,而是应该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相比一两次考试成绩,那些跨越时代的宝贵财富,都是无形且珍贵的。比如善良、真诚,比如永不放弃的坚持,还有小民大义的忠贞。”

网络上,一位母亲的发言令人泪目:“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大家都一直希望孩子可以和自己一样高光奋进,但是往往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他自己的感受。浮躁的世间让人们只是用高官厚禄,用金钱权力来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世间还有更多美好值得我们追求,更多孩子的纯真愿望值得我们欣慰。”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